最近读到的最喜欢的一本书竟然意外的是奈良美智发表于2004年左右的《小星星通信》。说到意外,是因为这本书只是我在多抓鱼首页推荐刷到的,下单时我甚至都不知道奈良美智其实是男生!
想谈女性有一段时间了,最初的灵感来自于《燃烧女子的肖像》这部电影,随后又开始读Susan Sontag,这些女性又让我自然地联想起Frida Khalo。 更妙的是某一晚我意外地加入了一场关于女性性别流动的讨论,当下听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局外的旁观者,但之后的某一天这些触点突然被奇妙地串起来...
今天上午我突然想通一件事。 起因特别简单。就是我特别想买一身衣服。想了几天了。通常我习惯性在买东西这件事上用延缓决策来避免自己冲动购物,而事实也确实证明很多东西都是过了一段时间怎么看都没那么喜欢了。尤其是在近期没有收入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拉长购买决策时间变得更加理所当然。
初次看培根的作品,你一定会被他作品中那种毁灭性的意图所震惊。他的作品在吸引眼球上显得毫不费力。那是一种不留余地的毁灭,人性中所有的温情被吞噬,甚至把黑暗也一并吞噬的能量。你开始幻想那是一种怎样的经历把他引入漩涡,引入无限的黑暗。作为二十世纪英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那种黑暗,血腥,吞噬一切的力量也成为了他成名后人们联想到他的主要代名词。而他的这种扭曲,血腥暴力不难想象是来自于他的成长环境。培根自己曾说“我的一生都呈现在我的画中”,正如他的作品一般,他的人生故事也充斥着灾难,毁灭与撕裂,是在创伤与痛苦中不断交织的。但是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说一开始我内心中的培根和他的作品是黑色的深不见底一团乱麻,...
这里是Sylvie的艺术整理计划,一个艺术圈外人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接近艺术。以及不定时穿插她的gap year成长随笔。我为什么想写安迪沃霍尔。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知道他的名字,他的作品,他在艺术圈的地位,但我看不懂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无法给我任何感官上的愉悦或者是冲击。玛丽莲梦露的头像,金宝浓汤罐头,我无法和他们产生任何链接。这种第一手的直觉经验和第三方信息所带来的巨大反差逐渐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他的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他那么重要?直到我看了他相关的纪录片和书,我再次感受到了那种“原来是这样啊”的快感。安迪沃霍尔的有趣在于一种极具复杂性的反差。他内向羞涩,沉默寡言,却又痴迷疯狂,建立“工厂”吸...
这本书我很喜欢。在书中,我看到了杉本博司点石为金的魔法。他说自己是“热情之眼”,要观察被命名色彩以外的无穷颜色,要追寻茶道花器背后的历史情长,要在静电的反抗与拥抱中思索生命的起源……另一本书《艺术的慰藉》说,艺术就是让人用新的眼光欣赏那些已经习以为常的日常,向平凡人生中难以捕捉的真实价值致敬。而这就是我在杉本博司的写作中体会到的,重新感受到生活的可爱,和对生命的敬畏。当每一块石头被赋予情感和生命的时候,那块石头就活了。杉本博司就是这样的炼金术师,而我心里的艺术家都应该拥有这样的炼金术。我也希望像他一样,做个有热情之眼的人。
不知道从今年什么时候起,我逐渐开始对自己看不懂,第一眼感到无趣,甚至是厌恶的作品感到好奇。如果艺术所服务的初始价值是美,那么排在美和愉悦之后的则是好奇心所引发的自我审视。不因为第一眼的厌恶而立马转身,而是尝试耐心的多等几秒,不对任何未知下粗暴的判断。而江上越的画作对我来说就是第一眼无趣的作品,颜色和线条都不能立即抓住我的眼球。在她的颜色里,虽然是彩色,却又很阴郁,总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有趣的是,她的展览主题是“误解与错位”,在迷失的语言信号中,人们在理解与误读的往复中,不正是一种“欲言又止”吗?对于有多国留学经历的江上越来说,语言是交流与理解的开端,也是误解与错位的开始。我们可以快速的掌...
对这一对艺术家夫妇的兴趣起自于上周看了一部关于工薪夫妇收藏艺术的纪录片《Herb&Dorothy》,Christo and Jeanne-Claude只是作为主角好友出现了几个镜头,却立马抓住了我的眼球:橘色的幕布在山谷中摇曳,像是日落的夕阳掉进了山谷。我感觉自己仿佛瞬时就在那山谷前,驾驶着那台红色老爷车,想要把手伸出窗外,然后狠狠地来一脚油门。然而,当我带着那副画面留下的余温想要更多的了解这对艺术家时,却用了比我想象更久的时间。他们说,他们一切的艺术都仅出自于joy and beauty,可是这个答案似乎太简单了,我想去了解背后更深层的为什么,艺术的动机,他们的故事。来自苏维埃政权时...
最近读完了霍克尼的《图画史》。简单来说,这本书梳理了图画是如何逐渐逼近摄影又如何超越摄影的。书中反复提出了一个质疑,“摄影是否等于真实的世界”。在这个质疑之下,让我觉得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又是如何不假思索的接受了“摄影=真相”这个命题,或者说生活中又有多少我们信以为真不曾怀疑动摇的事情其实只是伪命题?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反复的感觉到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可能是不可靠的,自己所相信的真实可能是值得被质疑的。西方艺术史崇尚理性主义,注重透视和阴影去尽可能还原真实。而东方艺术却对透视和阴影视而不见,线条和平面的绘画创作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写意和抽象。而当霍克尼看到中国的卷轴画却大为震惊,中国画的焦点随着画轴...
当初想开启这个计划的时候就是想随手记录一些喜欢的艺术家,没想到后面被自己卷成了每周一篇小作文,成本太高反而容易放弃,这周回归随手记。今年留下几个心愿,以后要去看威尼斯双年展,去看世界各地的好展览,重新回学校学艺术。裸辞的另一个好处是,你真切的觉得一切皆有可能。所以赶紧多来点天马行空的想法吧。每次写东西的时候都是放着音乐的,或者说,是因为开了音乐,才有了想表达的欲望,甚至决定了我想表达的内容。于是我开始想,大家看我的文字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也配上同一首音乐,让大家也进入到我写作时的泡泡中。虽然现在平台可以插入各种媒介,但好像还是很苍白的,而非融为一体的。这又让我想到了每次去看展时,画作孤零零的挂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