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期想聊里希特。知道这个名字是在当代美术史有浓重一笔的人物,去年在上海的西岸博览会上和他的一幅抽象画擦肩而过,不过老实说,当时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多印象。但也正因如此,反而对他进一步产生了好奇。btw,当代艺术的很多作品要是第一眼就看明白了反倒稀奇,不过以前我也是羞于说自己其实是看不懂的,这简直就是当代艺术的又一个陷阱。
我本来试图通过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来了解他,不过纪录片仅仅呈现了他晚年在抽象绘画的创作以及策展的一个切片视角,很难洞见里希特本人的全貌:他的创作风格几经变化,经历二战,在柏林墙树立前夕从东德逃到西德,他是如何从社会主义下的社会现实主义找到出路,又到最终的抽象主义。于是我又找来了一部以他为灵感的电影《无主之作》,尽管这部作品被里希特本人批评完全曲解了他的艺术生涯。
事实证明,两部加起来五小时的片子也不足以回答里希特是谁的问题。但有趣的是,在两部片子里我找到了一些共同的主题,而这可能对了解里希特提供一些思路:关于真实,关于如何直面真实的自己。
在纪录片里,里希特用巨大的隔板推抹着颜料,看起来是完全随性,更无关“绘画技术”,没有草稿,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当记者问起:“您是如何决定这幅画何时被完成?” 他回答“在一幅画的最初总是最自由的,但是随后的每一步的选择都在变少,直到我没有任何选择”。在我看来,这种选择是让身体先行,放弃秩序和意义,一种与未知的自己的偶遇。一种偶然性下的必然。

同样在电影中,当男主从东德刚到西德进入艺术学院时,被各式各样的先锋艺术形式与体裁迷的眼花缭乱的时候,他的院长则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他要回归自己,只创作让自己有真实感受的作品。影片中男主人公反复说的一句话也同样在讨论何为真实:“一串随机数字并无意义,但若他们是今天彩票中奖号码,他们将瞬间不同。“

尽管看完影片,关于里希特大获关注的模糊照片系列作品究竟想表达什么,我好像还是一知半解。随着影片进入片尾曲,一段小提琴跳弓在弦上不断来回拉扯,强烈而持续,瞬间我理解了,这不正是是对主旋律的背景模糊吗,像是平静的水面突然激起了浪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