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在台北雪王的漂流教室,是特別好玩的一次,不但能跟六位讀者選吃金門高粱等多款特色冰淇淋,更一起經歷 5.7 級地震,以火災狗狗迷因的態度,震著吃雪糕。本週五 8.23 12:00-14:00,我會移師到香港茶果嶺,在開記冰室邊吃午飯,邊靜待有空到來的你參與漂流教室 pop-up store。
老讀者大概記得,本年初我曾經錄製 podcast,卻很快就因為不可抗力下架。不過,那只是「暫緩」,不是「撤回」,我在此不隆重宣布,GMFM 捲土重來,重新發表第一集,即日起可在 Spotify 和 Apple Podcast 收聽。我不清楚這次能走多遠,只知多走一步是一步,務求走出一條路。
DHK dao 正參與第 21 輪 Gitcoin Grants 小額募捐,凡錢包歷史交易合理活躍,捐助等值三鎂以上密碼貨幣,可幫助 DHK dao 獲得高於捐款額的配對基金。活動已近尾聲,請於 8.22(四)GMT +8 08:00 前,小額支持 DHK dao 及其他 web3 公益專案。
今期週報的文章撰於本年五月下旬,收錄在增訂版《區塊鏈社會學:金錢、媒體與民主的再想像》。假如你是本週報的付費訂戶,應該月初已經收到簽名版電子書,請隨時瀏覽 Liker Land 書架閱讀或下載;此外,簽名版紙本書的七折優惠券亦將於日內發到你的郵箱,如有任何疑問,歡迎留言或直接回覆郵件。
四年前的這個時候,我開始以香港社會為脈絡,撰寫一系列文章,推廣區塊鏈及密碼貨幣普及教育,並一律把 hashtag 設為 #decentralizehk。
兩個月後,機緣巧合之下,我開始在《蘋果日報》供稿,專欄名我沒花時間多想,隨便就說 #decentralizehk,得到包容的編輯接納。 不到一年,專欄隨著《蘋果日報》被結束。
區塊鏈本來就強調無大台、自主,我沒有就此放棄的理由,隨即把專欄變成電子報供免費訂閱,每週出刊並以電郵發送,至今三年, 未曾脫期。
從 hashtag 到 DAO
有了一定積累,我於 2022 年 2 月發起 DHK dao,並寫下《DHK宣言》作為初始框架。
DHK 宣言
一、願景:為七百萬人建立共識。
二、使命:為麻瓜提供區塊鏈、密碼貨幣及無大台相關技術的普及教育。
三、實踐:在各區塊鏈經營由用戶自治的驗證人。
四、共識:採用「懶惰共識」機制,日常運作預設社群支持,直至有人表達不同意向。
五、治理:1 DHK 1 票,涵蓋促進以上願景、使命或行動,並能於賽博空間實踐的議題。
六、文化:pay it forward,持續給出 1 DHK,轉化別人成為密碼貨幣使用者。
七、守則: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持有越多 DHK,肩負越大轉化麻瓜的責任,直至手上只剩 1 DHK。底線為把自有 1 DHK 以外的全數出售。
八、終局:讓 7,000,000 人持有 7,000,000 DHK。
** 此為社群於 2022 年 5 月 9 日「修憲」後的版本,初版為「為香港人建立共識。」
DHK dao 提供「區塊鏈普及教育」,目標帶七百萬人上鏈,既進取,也卑微。
說進取,是因為向每個人解釋區塊鏈都得花上一番唇舌,遑論是在沒有任何政府補貼、機構捐款資助的前提下教育七百萬人。說卑微,則是因為開錢包、體驗收款和轉帳只是踏出第一步,後面還有不計其數的服務、概念和世界觀,而且目標受眾只及全球人口千分之一。
是的,七百萬是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一;當然,你要解讀為香港的人口也沒有不可。換個角度看,你或我被投擲成為香港人的機會率只有千分之一,而我倆都是香港人的機會率更只有百萬分之一,不是緣份,還是什麼?
如果 DHK dao 有所謂 KPI(關鍵績效指標),那就是持有 DHK 通證的人數;假設每人只以單一錢包持有,那麼持有 DHK 的錢包地址數就是 KPI 的達成數。為方便量化目標,DHK 通證被設計成共七百萬顆,成功引導麻瓜開錢包並送上一顆 DHK,象徵幫助一位新手上路,而 DHK dao 的終極目標,是把七百萬顆 DHK 分發到七百萬人手中。當然,這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務,但它是顆北極星,引領社群的發展方向。
月前,DHK 通證剛從 Cosmos 生態搬到以太坊第二層網絡 OP Mainnet 重新鑄造,DHK dao 像希臘神話西西弗斯,原有的進度歸零,得從山腳重新開始。樂觀地看,事隔幾年以太坊的成本大幅下降,體驗有所改善,加上大眾對區塊鏈的觀感較以往正面得多,普及教育工作捲土重來,可望較以往順利。
以機制發電
我不主張用愛發電,更不希望使命淪為空談,因此發起 DHK dao 時借力當時已經在 Cosmos 生態中運作了一陣子、有一定收入的驗證人業務。
Cosmos 生態即 LikeCoin 自 2019 年底加入的生態,使用權益證明,由持分者質押通證予特定驗證人,一方面委託該驗證人代為挖礦,前者賺取回報,後者收取佣金;另方面也相當於投票,意味持分者支持該驗證人成為其代表,審理生態中的各種議案。DHK dao 要成功成為驗證人,除了要搭建和維護伺服器,還需要所獲質押的通證數目名列前茅,以擠身特定區塊鏈的驗證人之列,否則就等於選舉落敗。
DHK dao 成立之初,從挖礦收入當中撥出 10%,用於區塊鏈普及教育工作。2023 年中,提撥比率增至收入的 40%,不抵扣成本,每月結算至由社群成員管理的多簽錢包,主要用於加強 DHK 通證的流動性;當 DHK 可以隨時兌換成穩定幣或其他通證,也就可以有效地用作回饋貢獻者。
相對於傳統單向的企業捐款,驗證人提撥挖礦收入的機制被設計成迴圈,營造良性循環。首先,7,000,000 顆 DHK 除了預留 1,000,000 顆備用,餘下的 6,000,000 顆分五年即共 60 個月,每月向社群空投 100,000 顆。由於驗證人收入多寡跟在各鏈上所獲質押成正比,故每月底 DHK dao 會因應每位用戶委託的佔比,分配他們當月可得空投數量。換言之,DHK dao 是透過每月空投回饋用戶和鼓勵質押,質押得越多代表貢獻收入越多,也因此按比例獲得的空投越多。
此外,DHK dao 週報經營三年,除了積累 156 篇文章、兩萬多訂戶,也得到一百五十多位讀者支持,成為付費訂閱的「道友」。過往我用這部分收入來支持創作和公民社會,從本年起則會撥歸社群,直接轉入 DHK dao 的多簽錢包,為社群多添一項收入來源以抵禦風險,畢竟在商言商,驗證人業務的競爭非常激烈,DHK dao 隨時有可能被擠出個別區塊鏈的驗證人之列,失去挖礦收入。
最小可行憲法 實踐中摸索
除了以上「鏈上銀行」的角色,驗證人也是「鏈上立委」,除非用戶行使直接民主,自行就議案投票,否則驗證人就每個議案的投票取向,都包含了等同於質押通證數目的投票權。因此,在各區塊鏈經營驗證人不單是為獲取收入支撐運作,也是擔當代議士的職責,參與賽博空間的治理,長期關注和思考數位民主。
區塊鏈的發展迅速,無論審理議案還是技術營運的節奏都很明快,加上牽涉大量背景知識,驗證人不可能事事向用戶諮詢。有見及此,DHK dao 採用「懶惰共識」(lazy consensus)原則,即平時默認跟從執事者意向,但持分者如有異議可隨時提出,務求平衡民主與效率。
懶惰共識鼓勵參與及協商,萬一協商不果,持分者的最後手段為「逆向議案」,即動議反對特定決策,一旦成功通過,表示執事者應該順從民意。DHK dao 的投票以「1 DHK 1 票」為原則,但由於各人持有 DHK 數量不一,有可能出現富者主導的弊病。對此,我主張分兩個層面去解決。
首先是精神層面的社群契約。〈DHK 宣言〉第六和七條強調「pay it forward」精神,主張每位持分者只保留 1 DHK,換言之,「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所獲 DHK 越多,要給出去的 DHK 越多,即是要帶上路的新手也越多。宣言進一步指明,假如所持 DHK 太多未能分發,至少也應該賣出,獲取回報之餘,達到每人只保留 1 DHK 在 手的目標。以上規定雖然不存在「執法」與「司法」機制,但我認為即使純屬社群契約,這份共識依然重要。
其次是機制設計。視乎 DHK dao 及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社群可以持續改善投票機制,有需要時亦可「修憲」,更新〈DHK 宣言〉 以反映最新情況。比如說,假如社群同意,可以把 「1 DHK 1 票」 改為「1 錢包地址 1 票」,如是者,即使錢包有大量 DHK 也只視為一票。然而這只是舉例,因為有意操控投票的人,可以輕易生成多個錢包作出「女巫攻擊」,缺乏有效防禦機制,「1 錢包地址 1 票」的修訂只會弄巧反拙。缺乏普及教育以及價値層面的共識,單憑機制設計,企圖道高一尺制勝,往往只會落得魔高一丈,工具和技術頻繁改變,而價値和原則比較恆久,這是我主張以社會契約訂定核心原則,再由社群按照最新技術盡量實現的原因。
這種借鏡互聯網創業奉行的最小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的路徑,可以理解為「最小可行憲法」,在組織成立的初期避免大而全的規章,相反只釐定僅僅足夠讓社群聚集及起步的小量原則,只要有方法持續修正補完,起初規章即使簡陋甚或千瘡百孔都不妨礙運作,甚至可能成為持分者參與和產生各種互動的理由。
DHK dao 既然是分散式自治組織,理應由社群主導,無論有多大發展,都是持分者共同努力的成果。從文章到專欄,從專欄到週報,又從驗證人演化成社會實驗,作為發起人的我謹以此文概括,宣告功成身退,祝願 DHK dao 分散壯大,走得更遠。
p.s. 家裏的 Mac mimi 是 late 2014 版,換言之已經十歲,性能良好,但不支援近幾代 Mac OS,好些如 calibre、Proton VPN 等軟體沒法使用。上週把心一橫,翻出機子換上 Chrome OS Flex 想要善用,安裝後各方面性能良好,唯獨是滑鼠左鍵沒反應,插入另一隻滑鼠,甚至再試另一藍牙 trackpad 都是同一情況,只能假定 Chrome OS 不兼容 Mac mimi 的滑鼠,轉用 Bliss OS,還是一樣,不服氣再換上 Ubuntu Linux,竟然問題依舊,除了農曆七月十四「鬼鬼鼠鼠」,想不出原因。次晚再戰,死纏爛打,最終發現第一只滑鼠不但壞掉,只要不先拔除,還會連帶影響同時插上的另一只滑鼠,甚至是藍牙接駁的滑鼠,令全部左鍵失效。不知是我對硬體太生疏,還是「鬼鼠 bug」太刁鑽,區區一件小事就耗費掉我兩個寶貴的夜晚,不過,解決後也給我一種久違了的,geek 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