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友 Pro 的 2 月空投已經發出,每人 141 $DHK,市值 5.2 鎂。
DHK 每月例會將如常於首個週四,即 3.6,香港時間 21:00 舉行;使用粵語,歡迎參與。
DHK 義工 TheO 將於 3.7(五)17:00-19:00 在太子留下書舍開辦漂流教室,想要進入區塊鏈大門的初學者,請把握學習開錢包和基本操作,兼領空投的機會。
春節期間,趁空檔讀《幣漲無疑:加密貨幣,一場史詩級騙局?》,越讀越鬱悶,一直糾結是否該寫書評開罪別人。
雖然要求自己保持稜角,但同時我也說過要保持沉著;最終讓我決心執筆的,是該書的出版社,早安財經發行人沈雲驄的氣度。沈先生年初本要送我《幣》,我婉拒說要付費支持,稍後買下並讀完,如實相告很不喜歡,他不但沒有動氣,更大方邀請我出席他的 podcast,坦白說出讀後感。
沈先生是明白人,深知無視一本書容易,認真批判一本書困難;以下我把訪談內容化為文字並加以補充,體現我對作者與寫作的尊重,及對沈先生與出版的敬意。
對我來說,加密貨幣沒什麼意思,那一看就知道是騙局。明明沒半點價值,一堆人照買不誤。要我寫一篇揭露加密騙局的報導,感覺就像要美食家去評論廉價速食店。
即使沒讀過文本,甚至不用看簡介,光是透過書名,讀者多少能猜到《幣》作者 Zeke Faux 看法跟我相左;然而這不是我吐糟這本書的原因,《幣》的問題更在於推導結論的方法:Faux 把密碼貨幣貶為一文不值的騙局,論據是幣圈中充斥了許許多多的騙案與炒作。
必須說明,我並不否定作者所寫到的騙局和炒作,甚至可能比作者更痛恨它。然而,即使假設作者所寫的個案準確無誤,這依然是典型的偷換概念,混淆「行騙手法涉及密碼貨幣」和「密碼貨幣本身是個騙局」兩者。這種偷換就好像調查多宗股壇騙案如假帳、內幕交易後,定論股票市場是個騙局;或是揭發多宗電話騙案後,認定電訊網絡與電話是詐騙,明顯不合邏輯。
事實上,作者本人正是「Bloomberg 的調查記者,負責追蹤華爾街騙子和股市禿鷹」(引自書介),我由衷欣賞 Faux 到訪現場、動手實作去理解的態度,但對其邏輯不敢苟同。Faux 過往多次深入報導金融犯罪,卻不見得就此否定美元、有限公司和資本主義的意義,要不是對區塊鏈和密碼貨幣成見甚深,很難想像如此資深的記者會搞混這些基本邏輯。
幣圈人士老在吹噓區塊鏈用途的無限潛力,但唯一實現這種說法的行業,就是詐騙。
本書所犯的另一個毛病也是典型的謬誤:以偏概全。
《幣》的起步點,是作者認定「穩定幣」USDT 背後缺乏相應的美元支撐,於是窮追猛打,極力揭發 USDT 的黑幕,過程中再調查了很多其他項目。且不說揭露 USDT 詐騙一事上 Faux 未竟全功,未能明確找出「大殺傷力武器」,就算人贓並獲,也不能因為 USDT 而全盤否定密碼貨幣的價值。作者明明知道另一穩定幣 USDC 就在美國境內,公司高層也應該很樂意受訪,卻對其幾乎隻字不提,「USDC」這個字,全書只出現了一次。
我無意指 Faux 有責任訪問成功案例等各種項目,事實上我不認為正反雙方都涵蓋,然後以各有各的立場總結,就是優秀的「中立」報導。以我自己為例,從不掩飾擁抱密碼學、密碼貨幣的立場,集中探討相關技術如何改善社會,以及實踐過程中的起跌;曾有人對此非常不滿,指我隱惡揚善,我只覺莫名其妙,我並不否定也無刻意隱瞞產業光怪陸離的一面,但不明白為甚麼揭露問題的責任,會落在我身上。
回到《幣》,既然全書的定位在於調查幣圈背後的黑幕,Faux 忽略區塊鏈的成功案例以及構築新世界的各種嘗試,並無不妥;然而,否定它們的存在,定論密碼貨幣「沒甚麼意思,那一看就知道是騙局」,不單以偏概全,更罔顧事實,無視一眾努力以區塊鏈建設社會的創業者、貢獻者及密碼龐克。
我採訪的許多幣圈人士也會告訴我,大多數加密貨幣是騙局,只有他們的不是。如今這些人有的入獄、有的等著審判、有的面臨民事訴訟、有的破產。身在幣圈,似乎難逃這樣的下場。
另一點讓我讀得如坐針氈的,是 Faux 雖然動身飛往世界各地,心態卻始終保持美國及傳統金融本位,對其他視角缺乏同理心。
Faux 長年生活於受憲法保障,金融高度發展的國度,完全意識不到金錢、法律與國家等概念全屬社會建構,黃金經歷漫長歷史才取得全球認同,民族國家秩序逐漸落實不過數百年,美元主導世界只有百年,網購九十年代仍屬違法。普羅大眾對現今秩序以外的可能性缺乏想像力無可厚非,但 Faux 著書指責密碼貨幣毫無用處,卻單就現狀討論,完全不探討背後理念與歷史脈絡,則是重大缺失。
Faux 在美國生活,辦理銀行帳戶甚至信用卡都易如反掌,法定貨幣就是最「穩定」的世界貨幣,發債就有全球埋單,以他的知識水平,一定知道在金融落後國的法定貨幣往往持續貶值,很多人甚至無法申辦銀行帳號。對於這個上十億的邊緣化人口,無需核准、人人都能開通的密碼貨幣錢包和美元穩定幣(為避免不必要爭論,這裏連比特幣都不提),切實帶來金融自主,偏偏 Faux 彷彿以為全世界都能享受美國人的金融優勢,對南方世界等地的需求視而不見。
最令我受不了的,是 Faux 在最終章竟然侃侃而談相對於小狐狸及密碼貨幣,信用卡有多方便好用。我原以為即使立場不同,至少該嘗試理解作者有何深刻見解,萬萬想不到讀了十幾萬字,這位拿公費飛往全球多國調查兩年的 Bloomberg 記者,體會到竟是信用卡累積飛行里數爽歪歪!
到世界各地調查加密貨幣後,讓我對我的 Visa 信用卡有了新的認識——可以馬上使用,只需輕輕刷過,不收取任何費用,也從來不會要求我記住一長串的數字,或叫我把密碼藏在後院裡,甚至還可以累積航空里程。
相對於逛書店被新書封面吸引而購買的讀者,我是反過來,連簡介都沒看就買下《幣》來讀,讀畢一瞥書腰,才驚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金融時報》、《環球郵報》、《愛爾蘭觀察報》、《晨星報》、《The Verge》、《Wired》通通把《幣》的原版 Number Go Up: Inside Crypto's Wild Rise and Staggering Fall 評為 2023 年度的 Book of the Year。

對此我只想到兩個可能性,要麼問題在我身上,要麼就是,在 NFT 泡沫爆破、FTX 倒閉、熊市來臨導致大眾虧損後,社會急需出氣袋,這時候,打著踢爆幣圈真相旗號,由知名獲獎財經記者撰寫的 Number Go Up 出版了,媒體順勢而為,一致好評。相反,中文版《無限風暴:FTX 帝國興衰交響曲》同樣由早安財經出版,Michael Lewis 所撰的 Going Infinite: The Rise and Fall of a New Tycoon 接近同時推出,寫來極具洞見,非常專業,但並未完全否定 FTX 及密碼貨幣的本質,落得一般評價。公眾期望媒體中立、求真、有見地,很可惜,至少在此議題上,情緒主導、政治正確、投其所好,才是主宰報導的因素。
在本書英文版面世一年半後,牛市重臨,新任總統特朗普(川普)推翻自己上個任期對密碼貨幣的立場,終止大部份 SEC 對 web3 產業的提告,聲言建立密碼貨幣戰略儲備,明確終止央行數位貨幣而擁抱穩定幣;我很好奇 Faux 及一眾媒體,當下又是甚麼看法,轉軚覺今是而昨非、認定政府與幣圈一起詐騙人民、還是認為兩者沒有衝突,而是密碼貨幣的本質在過去一年改變了?
我絕不認為分散式技術的意義會隨一國總統(隨時可以改變)的立場而改變,區塊鏈與密碼貨幣要演繹出奧義,靠的不是政權的背書,而是 web3 達至大規模應用。寫到這裏,我才終於弄清自己一邊讀《幣漲無疑:加密貨幣,一場史詩級騙局?》,一邊深感鬱悶的真正原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相對於花十幾小時讀這本書,我更應該把時間花在科研與科普,讓 LikeCoin 及 DHK 真正落實到大眾的日常生活,同時成為該書的反例。
p.s. 我常吐糟港人在舊物結業前才去打卡,忽然支持,這次我卻「不甘後人」,趕在新光戲院結業前朝聖;也不怪自己,畢竟我稱不上粵劇迷。買票時《粵劇特朗普》時間衝突、《小平你好》全部售罄,只能選事前不認識、較為傳統的《金玉觀世音》,進場前還怕無聊,沒想到精彩得很,毫無冷場,讓我直到看完謝幕和致詞才不捨地離開。更喜出望外的是中場休息時到戲院門外小店買蔗汁和零食,那個帶來 Déjà vu 的畫面;我還以為這些傳統觀影體驗已經消失幾十年,感謝新光把它保留到最後這一刻。港府一邊耗資超過 500 億興建戲曲中心及西九文化區,一邊卻連全港唯一可供升斗市民恒常欣賞粵劇,擁有 53 年歷史的新光戲院也不扶一把,如此精神分裂的邏輯,委實令人費解。
我看過本書的書名之後便放低了,對!我們更需要花時間在實踐。事實上,真正的難處是人們的接受,一是認為是騙局,不理會,一是問為何要改變, web2很好呀!一是,對!web2很差,但離不開,總之,很難,我們離mainstream很遠,即使Bluesky已經算做得好
朋友請我幫忙讀,我就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