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漂流寫作又再變本加厲。執筆當下為 3 月 25 日,希臘的獨立日,我正身在雅典,在衛城的巴特農神殿腳下,蹲坐在憲法廣場附近的馬路邊寫週報,等待閱兵典禮開始。看著坦克、裝甲車及軍隊經過,兩旁群眾夾道歡迎,既因這個民主發祥地取得獨立高興,又為這些裝備無用武之地而慶幸。
邊旅遊邊幹活之際,多得各位支持,創世 Liker+ 的 100 名額剛已售罄。為先照顧好 100 名早期支持者,Liker+ 的訂閱將暫停,直至另行通告。
我身邊有不少同樣身處區塊鏈產業的朋友,大家價值觀相若,對事情的判斷大同小異,但這裡談一個例外。好幾位朋友都認為以太坊的去中心程度永遠及不上比特幣,要去中心就要去 Vitalik,只要他一天還在,以太坊就無法做到真正去中心。另外,不少朋友認為 Proof of Work 比 Proof of Stake 優勝,即使後者在今天成為主流,不過是必要之惡,或權衡後的取捨。
我不同意以上看法,本文先聊前者,他日另文再談 PoS。
淺談去中心化
我雖然開宗明義表示不認同 Vitalik 是以太坊去中心化的障礙,但經常為相關議題糾結,說的是我自己在 LikeCoin 的角色。我不可能跟 Vitalik 相比,但在一個小十萬倍的規模之下,我面對的情況十分相似,都被不少人認為裝作自己不重要,但經常以寫作及倡議等方式介入,社群馬首是瞻。
吊詭的是,常有朋友說諸如「我不知你說甚麼,但我相信你」此類的話,明明是衷心認可,卻同時反映我的論述未能讓人充份明白和自主判斷,教我五味雜陳,也令我對這議題份外感同身受。
要避免以學術概念解釋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大可以反過來看:若某公鏈會因天然災害、國家政策和商業利益等因素癱瘓或被騎刧,就是不夠分散;換言之,要做到去中心,就要逐一拆解可能出現、足以摧毀系統的單一故障點(single point of failure)。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從各個層面評估個別公鏈是否足夠分散,在技術層面可量化為 Nakamoto coefficient,即至少控制多少節點就足以停掉整條鏈,比如 Binance chain 的 Nakamoto coefficient 為 7,即只要控制最大的 7 個節點,就可對 Binance chain 予取予攜。值得注意的是,量化指標只能反映大概,試想像,前列 7 個節點都屬於同一公司或放在同一機房,跟前列 7 個節點處於 7 大洲、由不相關的持份者管理,分散程度顯然差天共地。
去中心化是場動態博弈
技術相對靜態,在創世區塊前設計得足夠好就可應付一段長時間,然而,當革命性技術如量子電腦出現,始終需要更新系統才能應對;而其他層面如政府介入、地緣政治,變化則更加急速,要防範就需要及時反應。去中心化是長期博奕,不是「完成時態」而是「進行時態」,像持續進行的棋局,當對方走了一步,我方需要作出回應。
要規避政治風險,首要避免依靠政府撥款;這一點難倒大部分傳統 NGO,但多數公鏈能過關,反正本來就沒有政府補貼。不過,隨著近期有政府明確表態祝福特定公鏈,總統參與個別專案,情況正在改變。Vitalik 和 Solana 創始人 Anatoly Yakovenko 都明確表達跟政府走得太近有違去中心精神,令人欣慰,但其他公鏈則不好說。
再進一步推演,任何基金會都是在特定國家註冊的組織,雖然大型項目可選擇在成本高昂的中立國瑞士註冊,但畢竟依附於特定法律框架,仍有被取締的風險,其次,基金會也有可能彈盡糧絕,被逼關掉;在缺乏基金會的情怳下能否持續運作,是對公鏈的嚴格考驗。有趣的是,近年常被批評基金會表現不濟的以太坊,正是少數沒了基金會也不見得會垮掉,去中心程度極高的公鏈。
不要「Plan B」要「Plan 幣」
日前 Vitalik 接受訪問,談及坊間對 EF(Ethereum Foundation)的批評,明確表達「去中心化不等於甚麼都不做」,指 EF 應該參與被忽視的地方以維持生態平衡,解決後就把資源改投其他地方。Vitalik 雖未明言,但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當仁不讓、介入重組 EF 的他本人。
友人批評 Vitalik 對以太坊指指點點,說法有欠全面。參與社群是一份責任,社群需要保障所有人發聲的權利,而不是反過來,責怪勤於表達、積極倡議的參與者說話太多。
以我個人為例,在特定議題認同 Vitalik,是讀過他文章後同意其分析,而不是真的把他當作 V 神,認同他說的一切。我只是小薯,以太坊生態中很多能人異士,斷不會是盲粉,社群也曾經否定 Vitalik 的提議。當然我無法否定有人盲目崇拜,但即使有都不能歸咎於「偶像」;再說,就算隱世(或不在人世)的中本聰都有義無反顧的追隨者,除非打從一開始就不做任何事,否則就沒法避免有人盲從。
有次,友人問我 LikeCoin 有何「Plan B」,意思是一旦出現極端情況,生態中的內容儲存何去何從;我戲言沒有Plan B,只有「Plan 幣」。Plan B 是未雨綢繆的傳統思路,例如平時儲存在亞馬遜,同時準備谷哥雲備份方案; Plan B 可取,但「Plan 幣」更進一步,透過經濟誘因和博弈理論增加系統韌性,構建反脆弱生態,隨時應對各種變化,主動追求去中心化。
放在創始人的語境,要讓專案去中心化,Plan B 思路是身處權力中心但隨時準備好繼任人,而更積極的「Plan 幣」思路,則是應對各種中心化威脅的同時,把自己都視為風險之一,盡可能讓個人的存在變得可有可無。
去中心化不代表不作為,而是在積極作為的同時,避免自己成為單一故障點。
p.s. 我要不是太市儈就一定是職業病,處身歷史名城 Athens,在哲學先賢和諸神的庇佑下,看到的竟是 ATH E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