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和ICO是投機泡沫麽?互聯網通訊協議之死(下)

比特幣不斷漲價到昨天升穿6000美元,讓香港樓市的升幅都顯得小兒科。這對我最大的影響是,只要文章題目有伴隨比特幣而來的「區塊鏈」已是標題黨,我得以認真討論區塊鏈對科技以至總體社會的潛在影響而不愁毫無點擊。

投機心態不但促成我的大塊頭文章,也造就資訊科技的發展。從dotcom泡沫出現到爆破,到互聯網2.0再到智能手機帶來的各種革命性應用,不少人都分析過,沒有泡沫就沒有充分的技術開發和帶寬大白象,面對研發的不確定性,沒有人會像香港政府修橋建路般慷慨,雖千萬億吾往矣。弔詭地,即使是泡沫爆破,也對科技發展有幫助——它提供了靜下心讓技術沉澱的餘暇。

的確,「貪多金」時百分之九十的公司是圈錢甚至騙錢的,但當中也有百分之十會做實事而成就了今天的各種應用,裡頭又有百分之一成為了今天的Google、Facebook等。今天區塊鏈以至ICO(initial coin offering 首次貨幣發行,正式名稱crowdsale)的浪潮,正要把歷史重演。

但ICO其中一個鮮有被談論的細節,跟dotcom時並不一樣:最優秀的區塊鏈項目,開發的不只是一個具體、封閉的應用,而是下層的通訊協議和搭建各種應用的環境,而使用這個環境需要用到所發行的貨幣。最好的例子,也是當下除Bitcoin外最大的區塊鏈生態,是以太坊(Ethereum)及在其上運行智能合約所需用到的以太幣(ETH)。

最近十多年開放標準往往敗給封閉系統,原因很多,但顯然主因之一是資源被比下去。一直以來,制定開放標準的機構往往是政府、大學和透過捐款運作的基金會,雖然不至於讓開發人員捱餓,但跟資訊科技巨頭比較起來,資源相形見絀。不妨參考一個數據:世界銀行有記錄的199個國家當中,183個的國民生產總值低於蘋果的市值。過往一些通訊協議和開源軟件如Linux等得以大成,有賴熱愛技術、信奉開放的社群,但無私奉獻這個機制並非萬能,很多基礎技術開發需要龐大的資金和整合能力,以及開源社群最少著墨的推廣,才會最終到達每一個人的手裏。

ICO發行並預售使用通訊協議和應用環境所需的貨幣,提供了開發這些底層技術所需的龐大資金,而且由於貨幣限量而應用通訊協議的需求卻是持續的,需求會帶動貨幣逐漸升值,團隊在立項時持有部分貨幣,有強大的經濟誘因把協議開發好推廣好。至於貨幣的買家和持有者,除了是平台將來的用家,也可能是看好這個技術的投資者,或是一套開放標準的支持者。

從這個角度看,ICO是以資本主義推動通訊協議的開發,讓開放標準陣營不需依賴群眾捐獻和政府撥款,也讓商業運作跟開放體系不必背道而馳。因此,雖然ICO的項目各適其適,但參與者會有合理期望,認為項目應該開源開放,而且所開發的技術除了解決自身問題,也解決產業甚至社會問題。

回到大媽「我在微信為甚麼打不開你發給我的WhatsApp」的問題,即時通訊的行業協議其實早在1999年已經出現,叫XMPP(eXtensible Messaging and Presence Protocol),可惜敵不過MSN、ICQ、AIM、QQ等商業運作體系封閉,到了智能手機年代的WhatsApp、Messenger、LINE等,XMPP甚至是缺席了,再沒有人提起。假如當時有ICO機制,XMPP得以發行IMcoin支撐開發與推廣,群眾投資IMcoin支持項目並且賺錢,在XMPP基礎開發的各種應用使用IMcoin運作,為跟不同人群溝通而手機安裝著七、八個無法互通的即時通訊軟件這段歷史,或許會被改寫。


#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2017.10.29 “Ryu vs Ken” 專欄

Loading...
highlight
Collect this post to permanently own it.
DHK dao logo
Subscribe to DHK dao and never miss a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