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啟德機場走到天星碼頭:LikeCoin 之十年約定.上半場

區塊鏈社會學 #81 2023.01.05

2017 年,我跟夥伴發起 LikeCoin,宣稱花十年做成這個專案。當時誇下海口,但多數人只視之為宣傳用語甚或胡言亂語,從沒有人跟我計較這個約定。

來到 2023 年,我不妨重申一次:對於 LikeCoin 這個專案,我打算投入十年人生。

十年約定已過一半,LikeCoin 還死不了,而上一次創業我做了二十年,雖然這個世界變化急遽,誰都不能肯定五年後我還是否存在,但或多或少證明我是無比認真地跟你約定,兩鬢斑白都在推 LikeCoin。

期待五年後在馬拉松終點能看到你,和你擊掌。在這個中途站,讓我們先回顧這段半馬拉松一路走來的歷程。

收藏 Writing NFT


化讚為賞,回饋創作

LikeCoin 的發展,可粗略分為三個階段。

推出初期,LikeCoin 的口號是「化讚為賞」,在習慣中英夾雜的香港,也用上「化 Like 為 Coin」,意思是當讀者按讚,作者得到實質回報。具體的機制並非本文的重點,且以前已討論過上百次,不贅。

所以,LikeCoin 原初的概念很簡單,一句說出來就是讓「創作可以當飯食」,換成幾年後的產業術語就是「write to earn」。苛刻點說,這個論述是物質層的,但也是最能觸動人的,唯有簡單兼切身,才能讓大眾聽進去,並印在腦海。不要忘了,五年前能理解區塊鏈和密碼貨幣,或者至少感興趣的人,還是非常、非常少。

配合化讚為賞,LikeCoin 推出了「讚賞公民」運動。讚賞公民的機制,也可細分為三個階段,從一開始的每月透過信用卡支付 5 美元,然後系統從市場購入 LikeCoin,並隨著按讚自動分派出去;到 2020 年底推出 2.0,讓公民指定把 5-100 美元全數給予單一作者。

讚賞公民的規模逐漸增長,我透過 LikeCoin 獲得的寫作月收入開始超過一萬港元,足以支撐居住以外的簡單生活,向著「創作可以當飯食」邁進。然而,因應香港的體制急劇惡化,LikeCoin 基金會於 2020 年底決定註銷,而讚賞公民 2.0 亦於後來停止服務。

2022 年初,讚賞公民運動以 web3 的方式捲土重來。「讚賞公民 web3」是運動的第三階段,讓讀者質押 5000 LikeCoin,由系統把質押獎勵透過按讚派出,公民每次按讚可讓作者獲得 1 LikeCoin,直至派光和下月重新開始。

截止今天,讚賞公民 web3 參與者共 737 人,由於有錢包和買幣的門檻,無論是人數還是回饋金額,暫時都遠低於全盛時期。然而 web3 雖小卻能反脆弱,避免突如其來的變化一下子摧毀系統。基金會主動註銷和中止信用卡收款後的兩年間,大量香港團體被逼註銷甚至被起訴,香港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指明監管群眾募資;我們沒法知道在基金會依然運作、信用卡照常使用那個平行世界,LikeCoin 過得怎麼樣,但這至少說明了,LikeCoin 的應對都經過深思熟慮,有的放矢。

備份香港,紀錄歷史

LikeCoin 第二階段發展是以區塊鏈註冊內容,對抗竄改、審查及被消失。

很多人以為這個發展是回應 2019 年的社會,尤其是因為曾經出現「備份香港,紀錄歷史」行動。那是美麗的誤會,實情是打從 LikeCoin 立項初期,即 2017 年,團隊就花大量時間鑽研「內容上鏈」的機制,並在白皮書討論「內容指紋」(content fingerprint)的設計。正式推出時,內容指紋改稱借用國際書號 ISBN 命名的 ISCN(international standard content number),那是後話。

按照原初的想法,內容指紋會以 JSON 格式寫在以太坊;一年後,發現成本太高完全不可行。有見及此,LikeCoin 作出五年多以來影響最為深遠的轉變,讓 LikeCoin 脫離以太坊獨立,自成一鏈。(不過,又再幾年後的今天,以太坊 layer 2 技術已令成本降至接近可行的水平,像 Mirror.xyz 的 NFT 也是在 Optimism 鑄造)

LikeCoin 鏈於 2019 年 11 月 15 日產生創世區塊,版本代號 SheungWan。從幣到鏈,同時意味著 LikeCoin 在回饋作者之餘,增加了投票的功能;而所謂投票,既是每六秒一個區塊的客觀確認,也是日常治理提案的主觀審議,至今共處理 58 項議案。

LikeCoin 鏈是社群以流動民主協作及分散式守護內容的基礎,但因為開發需時,ISCN 亦即是內容指紋的功能,要到 2021 年 8 月 18 日的 FoTan 更新,才得以正式推出。如果能理解到 LikeCoin 鏈的核心功能是註冊內容,免被竄改被消失,就能形象化地理解 LikeCoin 鏈的驗證人的使命在於守護內容,是「guardian of content」。當時的創世驗證人之一立場新聞,死因恰恰正是守護內容,並非偶然。

來到這個階段,除了化讚為賞、流動民主、LikeCoin 再增添註冊內容的功能,以幣圈的理解,分別對應 meme coin、governance token 以及 utility token 的定位,三位一體。

Writing NFT,分散式出版

如果我說 2017 年立項之初就想到做 NFT,那一定是騙你的。雖然我的確在 2017 年知道 NFT,也玩票性質買過 Cryptokitties,和註冊同樣是以 NFT 實現的 ckxpress.eth ENS 域名,但把 NFT 應用於出版,是後來的事;對外是基於 NFT 日漸成熟和為人認識,對內是因為有了化讚為賞及註冊內容的鋪墊,販售文章及書籍是自然而然的發展路徑,促成了 LikeCoin 的第三階段:分散式出版。

正如註冊內容不是取代而是延伸化讚為賞,分散式出版也不是取締舊有功能而是整合,把各項功能共冶一爐,成為出版的新典範。

很多人認為出版的概念很遙遠,只跟少數人如作家、出版社相關。我的看法正好相反。但凡作者有意識讓發表的內容留存和流傳,就是「出版」,所以私人或者群組的訊息,無論多長篇大論,都不算出版;反過來,即使只是一句話,甚至一個表情圖,如果作者希望它能留下來,傳開去,都是一種廣義的出版。

按此理解,出版的門檻已經低得只剩按一下鍵,三歲小孩都懂向全世界發布信息。今時今日,出版已經成為所有人的事,印刷術和古騰堡均是歷史。諷刺的是,互聯網促進了資訊流通的同時,也催生了各種副產品,演算法當道、內容審查、國家機器打壓,把出版的門檻推到史無前例的高度。

處身出版門檻既低且高的弔詭,LikeCoin 嘗試重新演繹出版。出版系統首重內容記錄,唯有在數據層面記錄下來,內容才有可能透過各種網站和應用流傳,被發現,被看見。考慮到作者的生計和媒體的營運,內容變現當然也是出版生態的一大重點。

脫離以太坊獨立,由測試版 KaiTak 到正式版 SheungWan,更新到支援內容註冊的 FoTan,短期過度到 LaiChiKok 後,LikeCoin 來到天星碼頭,於 2022 年 7 月 21 日推出 StarFerry 版本,支援 NFT 功能,成為化讚為賞和內容註冊後的最後一塊拼圖,填補分散式出版這幅圖像缺失的一角。

全已改變,除了初心

我不是神級的中本聰,沒有預視未來的能耐,寫下白皮書就舉手不回並人間蒸發;LikeCoin 立項以後,方方面面都有所改變,唯一不變的是服務創作者的初心。相對於 Bitcoin 死守白皮書「歷史文件」,LikeCoin 的原則是隨著技術發展和社會轉變回應時代,社群需要死守的並非古早的系統設計,而是正當性(legitamacy)。

著名法國文學家羅蘭巴特提出「作者已死」,鼓勵讀者放下作者原意的包袱,盡情詮釋作品。借用大師的話,我建議殺死發起人,由整個社群去詮釋 LikeCoin,透過流動民主制定「第二個五年」的發展,乘著天星小輪,開往彼岸。

雖然發起人已死,陰魂不散的他,還是會忽然間從某個角落冒出來,嚇你一跳。


我的文章不為圖利設限,全部開放閱讀。如你喜歡本文,請收集它的 Writing NFT,支持寫作,保育新聞。

收藏 Writing NFT


王菲 - 《約定

Loading...
highlight
Collect this post to permanently own it.
DHK dao logo
Subscribe to DHK dao and never miss a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