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代我成績最差的科目是中文,不知道該慚愧還是該抵賴教育制度的不當,那時總覺很多難懂的課文要背誦,要揣測作者的意思,很沒趣。有這種感覺的學生大概不只我,大部份人讀的不是標準課文,而是加上大量演繹、分析、模擬試題,俗稱「雞精」的導讀。
到了大學,很多經典理論的原文都艱涩難懂,甚至不是英文或中文寫的,比如《資本論》、《國富論》、《相對論》等,於是學生多數會選擇後人對經典著作分析的論文,俗稱「二手料」,除非是超級認真的,或者是在學生為本教學課程(STOT, Student Oriented Teaching)中被導師強逼,才會閱讀原著。
這種模式來到新聞閱讀似乎還沒有改變,大部份人會選擇最方便、最習慣、最容易入口的媒體來了解世界,鮮有就著不同議題去尋找原文來讀。這本身並無不妥,但放在科技產業,尤其區塊鏈、加密貨幣相關的新聞,卻大有問題。
老實而不客氣地說,本地媒體對區塊鏈的報導大部份質量很低。客氣而體諒地說,這很難怪編輯和記者,一方面科技概念越來越難懂,另方面傳媒也越來越難做,根本沒有時間給記者學習,也沒資源編採寫稿,除了拿來主義引述加二創,還能怎樣。
自從半年前朋友知道我做區塊鏈相關項目,而正好傳媒越來越多報導,很多都好意給我轉發一些報導。大多數情況,如果對方一般相熟,我會說聲謝謝,反而超級老友的,我會苛刻地說,讀些更好的媒體吧,順帶轉發關於這則新聞更好的報導。
舉兩個例子。去年9月4日,人民銀行等七部門發文管理首次代幣發行(ICO),然後9月5日,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也發文就ICO表態。朋友給我轉發新聞,有不只一則報導說港府跟隨阿爺行動。但只要花一分鐘在Google百度搜出原文件人行的《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和證監會的《有關首次代幣發行的聲明》,花五分鐘看完,會發現前者是直接否定,後者是表示有證券相關性質的代幣需要監管,口徑根本不同。
另一個很多朋友給我轉發的新聞是2018年伊始,面書說要做加密貨幣,媒體的報導想像力都很豐富,從股價、趨勢等各方面報導,朋友說,面書要做 “Like coin” 了,這樣那樣。這次找出原文更簡單,面書上有追蹤Mark Zuckerberg的甚至自動收到,只不過是他的一則狀態更新,有一小段提到加密貨幣:“There are important counter-trends to this — like encryption and cryptocurrency — that take power from centralized systems and put it back into people’s hands. But they come with the risk of being harder to control. I’m interested to go deeper and study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these technologies, and how best to use them in our services.”
教主分享個狀態說2018年要關注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媒體居然二創出大量那麼多姿多彩的報導,誰說二創風氣不活躍?把那幾天的相關報導找出來比對,會是新聞及傳播系一個相當有趣的研究題材。
這種生態下,很多傳媒對區塊鏈的報導,能做到「雞精」、「二手料」的已經合格,更慘的是像集體遊戲「以訛傳訛」,每組人要排成直線,第一位組員看到一段文字,要向第二位轉述,再一直傳到最後一位然後把原文說出來,有玩過的當知道答案總是跟原文差天共地,叫人忍俊不禁。盡最大努力保持原汁原味的遊戲參與者尚且這樣,不能原文照搬,必須加入媒體自己分析和角度,一層又一層「外電報導」的新聞,豈能盡信。
#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2018.02.04 “chungkin Express” 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