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微信為甚麼打不開你發給我的WhatsApp?互聯網通訊協議之死(上)

要是不懂科技的大媽提出以上的問題,遇著缺乏耐性的科技達人,大概會失笑吧,貼到面書,齊齊揶揄一番,一個是WhatsApp,一個是微信,大媽居然搞不清。

不過,這問題真的很荒謬麼?WhatsApp、微信,還有Messenger、LINE、Telegram、QQ、iMessage、Hangouts,甚至更早的MSN、ICQ,作為即時通訊,基本功能不是都差不多嗎。如果WhatsApp發訊息給微信有那麼荒謬,為甚麼Gmail發電郵Hotmail收就可以?再基礎一點,為甚麼數碼通的手機用戶打電話給CSL的用戶就理所當然?原來,手機上裝滿各式各樣apps的科技達人,只不過是知道現狀怎樣而已,沒有思考過世界應該怎樣。反而不受過多科技知識束縛的大媽,不自覺道出了一個關鍵問題。

二十多年來,互聯網發展神速,相信連Donald Trump都沒法反對。但是細心想像,即使到了今天,我們在用的通訊協議(protocol)都已歷史悠久,比如最底層的溝通TCP/IP、讀取網頁的HTTP、電郵基礎的SMTP、解析網址的DNS等,即使互聯網應用、硬件以及網絡已經產出了幾千個上萬個革命性產品,通訊協議卻始終沒出現過甚麼大突破。真要數的話,peer-to-peer的Bit Torrent算是一大突破,但卻沒有到達普羅大眾。

所謂「通訊協議」,顧名思義,就是業界協調共識出的一套對話的標準,只要應用的底層按著標準開發,各門各派的軟件,都可互相溝通。因為有SMTP這個電郵通訊協議,而大家都依循,才有後來Hotmail、Yahoo、Gmail等一方面在介面和功能創新,另一方面還能保持溝通的大同世界。這看似理所當然,但互聯網普及之前,比如Lotus Notes、AOL等電郵系統,都只能發給自己的用家。這種「封閉花園」的做法使用家沒法跟系統外的其他用家溝通,明顯被開放標準比了下去,最終要麼採納標準的通訊協議,要麼倒閉。

可是,封閉一定會輸給開放麼?很可惜,不但不是,而且還離事實很遠。繼續以電郵為例,Facebook在2010年已經提供郵件功能,2012年,我可以用 kin.ko@facebook.com 這個電郵地址,跟其他電郵系統溝通,然而Facebook卻在兩年後低調取消用戶的郵箱,從開放走到封閉,越走下去,越是封閉。

其實這些年來,並非沒有優秀的通訊協議發明過,而是沒能成為業界標準。最令我鬱悶的一場敗仗要算是RSS,Rich Site Summary/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簡單來說,RSS讓網站每出現一筆新內容時,通知整個互聯網,並讓其他網站以一致的方式讀取,然後以自己的介面呈現。

如果嫌以上說得複雜,只需要這樣去理解:假如大家都採用RSS,在任何網站發佈內容,都可以透過Facebook看,在Facebook發佈的內容,都可以透過其他網站或apps看,就夠了。當然大家都知道,結果是曾經幾乎每個網站都使用的RSS標準,敵不過封閉的Facebook的「feed」,隨著連Google都在2013年停掉Reader,RSS名存實亡。

不想這樣,可以怎樣?原來又跟區塊鏈有關,下回續談。


#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2017.10.15 “Ryu vs Ken” 專欄

Loading...
highlight
Collect this post to permanently own it.
DHK dao logo
Subscribe to DHK dao and never miss a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