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用戶生成內容遇上傳統專業編輯

萬維網伊始,書報雜誌逐漸以網站呈現,超鏈訊息隨電腦可得,只是單向下載閱讀,已是驚為天人。其後逐漸出現用戶生成內容(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s)網站,先是博客論壇,再有維基百科,後有面書YouTube等,從此發放訊息從出版社電視台等少數組織的專利變成眾人之事,釋放出巨大潛能,故互聯網史一般把UGC年代稱為Web 2.0。

然而,UGC網站也產生了各種前所未有的問題,最明顯的是內容量雖然大幅增加,質素卻是良莠不齊,甚至常有假新聞等問題出現。很少人會太過歸咎UGC模式,因為質素參差跟UGC就像是無可避免邏輯定律,每人的能力和動機不一樣,既然每人都能提供內容,質素自然落差很大。反過來說,傳統報章的報導和專欄因為由專業編輯把關,以致只能由少量記者和作者供稿,質量自然較有保證——雖然這個傳統也正受到重大挑戰。

直到近年接觸Medium,我才重新思考這個問題。明明是個UGC網站,任何人都可以貼文,但就是搞不懂為甚麼Medium文章的質量好像總能達到一定水平,讓用戶覺得,隨意寫寫的文章都不好意思貼出來。有人會說,Medium的質量還沒有崩壞不過是因為用戶還少而已。的確,用戶越多,越是龍蛇混雜,但人數少質量就能一致地高,這說法也站不住腳。

Medium也有類似臉書的feed,即用戶默認看到的文章列表。Medium的feed有三大特點,一是沒廣告,二是有盡頭,三是只有小部分內容取決於追蹤作者,且部份會是編輯人手挑選。拒絕廣告的理念上篇已解釋;所謂「有盡頭」帶兩層意思,一日只更新三次,和每次的文章數目有限,相加起來的效果變得像早報、午報和晚報,跟臉書每分鐘打開的內容都不一樣,而內容下捲深不見底,而且也常搞不清那些看過那些沒看過的設計非常不同,更靠近傳統媒體的閱讀體驗;第三也是最突顯Medium理念的一點,是依然相信人類編輯參與篩選推薦文章的必要,不會完全倚賴算法和人工智能,籍籍無名的作者,流傳不起來的文章,可以純粹因為編輯的專業判斷,推介給讀者。

就是說,Medium摒棄了傳統UGC「曬冷」式展示內容,企圖先以內容數量和廣度壓到傳統編採的做法,巧妙地一方面讓任何作者供稿,另一方面只讓具質量的見天日,一般用戶打開首頁,只會看到所有內容的一小部分。除非讀者自己追蹤很多質量一般的作者,否則根本不會讀到那些文章,而既然是讀者自己追蹤的,相對來說對該作者的文章該很包容。

這種我稱為「冰山一角」的UGC內容編輯手法,由Medium深刻體現在媒體——「medium」——但並非獨創,而且似乎已經逐漸形成風氣。最為人熟悉的例子是蘋果的App Store,展示的只是所有應用裡面的極少數,用戶不一定意識到,但開發商就絕對知道,因為除非自己大量宣傳,或者爭取到蘋果編採部的曝光,否則花上大量人力物力開發出來的應用將不見天日,即使全球有幾十億手機用戶,下載量可以低至零。

用戶生成內容和傳統專業編輯,不見得如部份傳媒人所想必然互相矛盾,值得同業深思。


#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2017.12.10 “chungkin Express” 專欄

Loading...
highlight
Collect this post to permanently own it.
DHK dao logo
Subscribe to DHK dao and never miss a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