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問題都言之有物,毫不菜鳥,我特別有興趣解釋清楚,反倒是我平日不斷地提醒自己,用戶並不在乎這些細節和實踐方法,請壓制自己的慾望,說得簡短一點吧,這樣子。
的確,普遍用戶就是這樣,大家都忙,產品設計者和開發者的責任就是要化繁為簡,而不是要用戶學習和了解太多,專注創作,專注閱讀就好。不過還是有例外的,像你、 @fide 、 @Sunline 和 @宋雨桐 等,熱衷研究細節的用戶。你的問題有些部分已經有熱心用戶回應了,我再從產品設計的角度補充一下吧。
一、「为什么赞赏公民报告是日结而不是月结」
是的,如你所說,月結是最直觀的,月結才能真正做到分毫不差把當月等值5美元(以月初的匯率算)平均分配到所有的按讚。但作為產品設計者,我認為月結擱太久,用戶體驗不夠好,於是在讚賞公民的開初(2019.1.1)使用日結,讓作者和讀者都能每天得到和知道當天的分配,一方面專注創作,另方面輕鬆得知被動收入。
分配的算法會迭代會調整,但三大原則不會變:
無論按多少讚,都不會在一個月內用超過 USD5 LikeCoin;而且也不會在月底前就全部花完。既然大家尋根究柢,我儘管再說清楚點,所謂「不會」,數學上還是有可能會,假定 USD5 兌換成 1000 LikeCoin,而因為 LikeCoin 最小單位為 nanolike,即 0.000000001 LikeCoin,所以 USD5 就是 1,000,000,000,000 nanolike(1 trillion),因此,如果有 Civic Liker 一個月按讚 1,000,000,000,000次,那抱歉,我們沒辦法,真的用光了。
月底用剩的,滾存到個人下個月的分派池去,一定不會被誰侵吞了。這裡一個不小心,把第三個問題 -- 如果那当月的剩下的like/余额会归回基金还是累计到下个月在平分? -- 給回應了。
在滿足原則 1 & 2 的前提下,盡可能做到平均分配。換句話說,盡量讓「Like 除以 LikeCoin」這個數字保持不變。由於不滿一個月就得做分配,邏輯上必然存在預估部分,對於全新的用戶,算法會參考總體用戶數據,對於老用戶,算法可參考用戶過去的數據。盡量平均是個目標而不是絕對,所以儘管是同樣的 Like 數,作者得到的也許會有落差。這裡我又一個不小心,把第二個問題 -- 在同一天内我给两位作者都拍了5下手手,可是我发现两位创作者的收益却有一点点的差别?这是为什么?-- 給回應了。
直觀地,有人會覺得,每次按讚輸出的 LikeCoin 可能不一樣,這不公平啊。但我認為不該在這個點執著。況且,數學上,因為每個作者都有可能是正好多分了一點那位,或者少分了一點那位,加上讚賞公民的訂閱時間是錯開,散落在一個月的不同日子(這也是刻意的設計,有些訂閱服務,無論用戶甚麼哪天開始訂閱,都會在下個月把週期同步到一號),所以雖然看單個讚賞公民的數據同一按讚數有時候產出 LikeCoin 數不一樣貌似「不公平」,整體依然公平,只是沒那麼直觀而已。
然而,有點偏執狂的我,認為日結還不夠好。隨著 LikeCoin chain 的推出,系統性能大幅提升,交易成本大幅下降,於是我們更進一步,把讚賞公民按讚從日結升級到即時。即時是個大概的概念,現實上,一般大概是10秒,按讚特別頻繁的 Liker 有可能會慢一點,我們還在改善算法處理這點。
即時結算除了快之外還多了一個意義,就是每次按讚都是一筆獨立的交易,都會記錄在 LikeCoin chain,而不像之前,把一天的按讚整合到一筆交易以節省以太幣 gas fee,和避免以太坊塞車。
注意,以上說的是個人分配池的部分,配對基金還是需要每日統計昨天總體按讚數(投票結果)才能分配,因此維持日結。即時結算的個人分配、日結的配對基金兩部分加起來,才是讚賞公民一個按讚所帶給創作者的總收益。
同場加影
連沒問到的也解釋一下。
讚賞公民的機制,最核心的思路是,透過拉近「讚」和「賞」的距離,讓回饋作者變得最簡單。
「讚賞」是由「讚」和「賞」兩個字組成,前者是一份認同,後者是作出支持。臉書的按鍵是 Like Button,在臉書按讚的最大意義,如果我們想清楚的話,是告訴臉書,請給我這方面的廣告吧。是的,跟回饋創作者沒有關係,我們從來沒有在臉書生態聽到賞這個字。讚賞公民的按鍵是 LikeCoin button,按讚的意義很單一:回饋創作者。
好些平台也有回饋作者的按鈕,比如 Buy me a coffee、簡書和應該是最方便最成熟的微信等,但在這些產品上,讚是讚,賞是賞,讀者需要特意去按打賞,然後輸入金額或者接受默認值,再確認。假定是最方便的微信,這裡需要兩個 clicks 和一個確認。而在讚賞公民的設計裏,這是 0.5 個 click,我會說 0.5,是因為按讚這個 click 不要求讀者大腦處理「我要打賞」這個指令,而是利用臉書和各種社交網站已經給用戶培養起來,看到喜歡的內容按讚的習慣。回到上面最核心的思路,在讚賞公民的生態中,讚和賞的距離是,0。
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認為小額支付或者更小的「微支付」做不起來是因為交易成本太高,換句話說只要從技術上降低交易成本,就能讓微支付做起來。當然,降低技術上的交易成本能幫助微支付率,比如微信就明顯是。但我們可以想想,如果有一份報紙,每篇文章賣一毛錢,每次都讓人確認付費就閱讀,這樣的模式是否可行。答案是明顯的:我們不介意一毛錢,但每次問我煩死了。
完整的交易成本,除了考慮技術上或者金流公司收取的部分,還得把 mental accounting barrier 考慮進去。所謂 mental accounting barrier,就是大腦需要處理運算這關卡,每個人都有個最小數額,因應其工資和財富等有所不同,比如對 Alice 來說,少於 1毛錢的,你問她是否值得花,她大腦處理不過來,或者說,她處理這個思考本身的成本也高於 1毛錢,那還是別想了。
有些人批評讚賞公民的按讚機制有欠靈活,我想這樣分,我想那樣配,這個我想多付點,那個我想少付點,全部功能都沒有,這個短處我承認,往後會想其他方法彌補不足。但之所以這樣設計,正是因為我們不希望讀者需要經過一輪思考或者任何思考,就能讚到飽。
LikeCoin button 是讀者的助手,覺得那些內容好,拍拍手就好,餘下的請不用煩惱,讓她幫你搞定就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6yjFruMLnA&featur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