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如何演繹 medium #5
(Image credit: Alan Levine)
世界變得快到一個程度,這一系列關於 Medium.com 的文章,上一篇還在討論臉書用戶移民 Medium 潮,來到第五篇,要討論居然是 Medium 用戶移民開放網站潮。
先旨聲明,兩個所謂「移民潮」都很可能不成氣候,我但願那不會流於先知先覺者的小打小鬧,但一個平台做大了,可不會說垮就垮,尤其是封閉系統是讓人過得很舒服的。按「像南京大屠殺死三十萬人才算屠城,死一萬幾千的不算」這邏輯,無論臉書、 Medium 還是香港正在面對的,都算不上移民潮。
硬銷文章收費 默認進付費牆
言歸正傳,一直有人辭官歸故里,但真正引起社群關注的要算是以「to help people learn to code for free」為宗旨的非牟利組織 freeCodeCamp,上月底宣布撤出 Medium。freeCodeCamp 的 Medium 雜誌有近 60萬訂戶,按創辦人所說,是 Medium 最大的雜誌,佔總體 5%。
freeCodeCamp 員工 Quincy Larson 在宣布解釋,Medium 自設立付費牆後變得越來越封閉,Larson 截圖當天的 Medium 首頁為例,編輯推介的 26 篇文章裡面,100% 都是付費牆後的鎖定文章,即是付費用戶才能讀。換言之,堅持「creating thousands of videos, articles, and interactive coding lessons — all freely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的 freeCodeCamp,文章幾乎不可能被推薦。有近16萬追隨者的 Larson,進而引用自己一篇關於盲人編程的免費文章的數據,Medium 只把文章顯示給當中的 1000 人,文章只有 22% 流量來自 Medium 本身,換言之,Larson 給 Medium 帶流量,遠多於反過來。於是,如 Larson 引述,Medium 員工一再推動 freeCodeCamp 把文章放進付費牆,提出收購等,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編輯中立失守 免費文章被邊沿化
除了 Medium 不會對我這些小土豆中文作者有興趣以外,我的自身經驗跟 Larson 的十分類似,而我的價值觀更是跟 freeCodeCamp 如出一轍,賺錢很好,但首要的還是讓人能夠免費閱讀。Medium 從初期讓作者自由設定文章付費,到後來日漸進取,再到近期無聲無息把文章默認為付費,要額外打開才變免費,商業角度雖然無可厚非,但從過往一再強調過編輯推薦純粹考慮質量,免費收費機會均等,到現在的這個樣子,就讓我不太舒服。更遑論, Medium 編輯根本不看中文文章。
除了 freeCodeCamp 以外,在 Medium 上擁有近 46萬追隨者的 Hackernoon 也在較早前高調離開,更力數 Medium 的不是。我從細節看來,事情不見得是一面倒 Medium 欺凌 Hackernoon,更像是商業利益糾紛,這裡不贅;但爭拗中可圈可點的,是無論你的雜誌在 Medium 上經營得多大多成功,甚至像 Hackernoon 擁有自己的域名兼在 Medium 砍掉功能前把雜誌設為自家域名,雜誌的文章依然是寄居在 Medium,當有一天你想自立門戶,還是需要原作者同意才能搬動文章。
互聯網的弔詭
互聯網明明是人類最開放的發明,弔詭地卻也產出了像微信生態、臉書生態等封閉式龐然大物,和將會影響很多人閱讀新聞來源的 Apple News+和 Medium,讓人在裡面動彈不得,甚至過得嗨嗨的。我並沒有覺得 Medium 很過份,它就算變壞至少還是 lesser evil,我甚至在它收費計畫一開始就支持至今,為的是讓創作者有些回報。至於其他的封閉系統,在商言商沒有什麼是錯的,只是我清楚知道,商業以外有些更高的價值,是社會甚至商人都不能夠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