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时间:2019年5月31日-6月2日
活动地点:象山艺术公社
活动报道:网络社会研究所研编群
去年11月底网络社会研究所办了第三届国际年会,意在批判现行的智能城市理论和运作,提出智慧都市网络(Intelligent Urban Fabric)的战略。研究所所长黄孙权老师,也是此次科幻写作松的发起人,做完了《淘宝村:电商社会》的报告后,在讨论环节说到,身处科技引发的剧烈社会-空间变动中,研究者的身体感觉、理论判断、伦理判断四分五裂,只有两个东西可以治疗我们,一是科幻、二是社会运动。“缺乏想像,正是人类社会在科技的权力下低头隅行,臣服技术所决定之未来的原因”,无论文学、社会学、哲学都必须正视这个越发切身又越发隐蔽的危机,去构想创造新的社会关系,人与技术的关系,把技术社会化,而这一切需要想象力。人文学科的竞争力正是想像力:不仅仅是对科技的想象,也是对政治、社会、历史的想象——乌托邦愿景与科技狂想加起来就是科幻。
黄孙权开幕致辞
2019年被媒体称为中国科幻元年,华语科幻作家屡屡斩获国际科幻大奖,科幻电影工业也迈开步子。“科幻热”引发众人对科幻的关注,但市场导向势必削弱科幻作品的批判力,科技奇观和保守的意识形态扼制了科幻作为一种次文化的生命力。我们认为,历久弥新的科幻作品不是逃离日常的虚幻构想,它是锐化的、激进的社会-历史的现实,勇敢而幽默地刺穿世界图像。网络社会研究所基于四次黑客松(hackathon)的经验,此次科幻写作松(sci-fiathon)首先在活动形式上就强调过程的强度而非成品的精致,借用黑客松的规则,要求参赛者们在48小时内交流、组队、提案、创作、报告,这种节奏与长期创意写作班很不同。再加上本次活动嵌入在2019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当中,比赛场地是艺术周所在的象山艺术公社的高地,整个活动是一场节日。经过报名筛选,最终有27位参赛者入围,有视觉艺术、文学、策展、编辑、编剧、戏剧、环境工程、物理、建筑、程序员等不同背景。
嘉宾依演讲顺序为:王晋康、刘洋、于冰轮(远程)、飞氘、赵海虹、詹玲、姜振宇、陈楸帆
在写作竞赛前的5月30日、31日两天,我们邀请了著名的科幻作家、人文学者带来“科学硬科幻”、“社会科幻”两个向度,“女性主义科幻”、“赛博格科幻”两个专题的论坛,每个版块以一位作家一位学者的组合方式,既谈创作经验也分析学理(论坛主旨和详细议程,可参看研究所网站和公众号之前发的帖子,所有论坛内容之后将会整理成文字稿,配合演讲视频发布出来)。在策划初期,筹备组打算邀请研究迫切的全球电子垃圾问题、中国地下水污染的专家和垃圾填埋纪录片导演等作为演讲嘉宾,让参赛的写作者面对这些“硬事实”。最终论坛落回到写作本身,希望嘉宾们可以给参赛者更亲身和具体的指导(我们在讲者报告后,简短采访了大部分讲者,请他们就自己的写作和研究经历给年轻的科幻作家一些建议,或是提醒一些前沿领域和理论视野,每个采访视频制作完成后也将公布在研究所网站与公众号)。所有筹划阶段所思考和搜集的社会、生态资料,以“资料墙”的形式遍布在赛场墙面上。
内容五花八门,有宏观的、严峻的问题,也有意想不到的冷知识。资料大致分成了“衣、食、住、行、育、乐”和环境,这些日常数据既琐碎又神秘,黄孙权老师对参赛者们说,异星不在千万光年之外,它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
科幻写作松高地的三楼,世界咖啡馆讨论
31日论坛结束的当晚,针对“寰宇社交”我们举办了一场赛前热身“世界咖啡馆”讨论会。“世界咖啡馆”是以对话为核心的集体智慧发动游戏,它的核心精神是: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而且可以取得,通过不断重新连接就能突显盲点。游戏规则简明:所有参赛者抽签分组,围坐在桌前,首先就“何为非单一物种的社交?”展开概念挖掘;25分钟后立刻再次分组,与新组员一起调动感知,讨论“进行这种社交的感受如何?”,同样持续25分钟;第三轮重新分组后,要深入到技术细节,讨论“如何进行这种社交?”;最终所有参赛者又回到初始位置,面对初始组员,进行40分钟的“沉思”,综合出一个简报。5组5张长桌上都铺着白纸,参赛者们边说边写,三轮历险后回到原位,每组的地盘上都留下了他人的痕迹,所有鲜活的思考汇成一桌。
世界咖啡馆讨论后的“桌面”
每桌设有一名桌长把控节奏,鼓励每个人都积极发言,严格的时间设定逼迫大家即兴创作。报告环节,黄孙权老师不断询问,有多少想法来自他人,有什么想法被压抑,5个风格各异的桌长也报告了自己的观察。这种“集体创作”的方式重视聆听而非表达,松动了个体创作的习惯,让参赛者深入了解彼此,为之后的竞赛埋下种子。
27位参赛者提案,依次为呂岱如,程哲,原毅,无能,郑思旷,宋婷,陈文烨,燕信羽,王子为,林子尧,朱嘉雯,冯浪时,金灶沐,李昱萱,冯筱扬,胡新涛,薛雍乐,刘天一,丁思諓,黄格勉,陈玺安,罗旭,俞同舟,张杨利,李爱玲,李通。李霜氤6月1日早上缺席。
6月1日“48小时”的马拉松正式开始,首先沿用黑客松的方式进行“一分钟提案”,任何参赛者,无论是否已经组成队伍,都必须单独上台在1分钟内说出自己的构想和所需支援,这是活动流程中第一个让参赛者面对所有人展示自己的机会。与报名时相比,经过集体热身与个人秀,产生了4个新组合的队伍。
分组情况图
随后进入写作环节,除了资料墙,现场还展出了台湾艺术家黄郁龄的一组画作,摆放了经典科幻图书供翻阅。赛场共三层,一楼可以讨论、用餐,二楼可以走到露台眺望整个象山艺术公社,三楼是绝对安静的空间。当天下午4点,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匆匆赶到,带来演讲“科幻的12个关键词”,青艺周正在进行的另一场48小时游戏开发(game jam)活动的参与者也前来听讲。韩松细致分析了他科幻写作的要素,语言朴实冷峻却隐含激情,他说科幻是危险而边缘的想象,科幻写作不是构造类似现实世界的工匠,而是颠覆。最终他还“鼓励”大家,不要为了拿奖和出版而写作。1日晚上,参赛者们渐渐离开,仍然有7人坚守阵地通宵达旦,非常有马拉松竞赛精神!
韩松演讲
6月2日再一整天写作,下午4点准时截稿。参赛者需要提交故事设定、报告ppt,还有成文的段落来展现文字功力,赵海虹、姜振宇、詹琳三位老师留下做评委。报告时间仅为7分半,既考验鏖战两天后的参赛者,也是对评委老师即刻点评的考验。三位老师分别回应了每个/组参赛者,有人侧重设定、有人侧重叙事,还有许多细节点评,牵出可参考的文献,剥出各个作品的闪光点。赵海虹老师感慨到,曾经科幻写作圈很小,容易出名,而现今后浪推前浪,创作的条件、人数、观念之开放都大大提高,技术与社会的变革、科幻创作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了。三个多小时的密集报告评审后是欢快的烧烤晚会,很多人顾不上吃,继续交流讨论,筹划未来的学习和写作。
6月2日现场点评结束后大合照
紧接着6月4日,参赛者之一,台湾策展人吕岱如以另一场名为“一个酸烈烈的邀请:柠檬工作坊”的写作工作坊回应了科幻写作松(相关报道会陆续发布)。岱如说,柠檬工作坊其实是一个浓缩的方法论展示。它为集体、即兴、身心一体的创作方式做了精彩的示范。同时岱如还对科幻写作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例如以相互学习和协作实验来看,应该要求每个参赛者都现场组队,过程中可以设置更多的讨论激荡的环节;论坛部分可以尝试突破“科幻文学”类别,延展观看的视角,从而让参赛者开拓未触及的科幻境地。
再经历一周时间打磨,6月10日仅一人遗憾没有完成作品,其余26位都创作出新作。我们已联系所有论坛嘉宾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的高世名老师、黄孙权老师作为评委,从科幻想象的创新、文学表现和思想深度三方面进行评审,最终将出版获奖作品。我们非常期待这次写作实验能为人文领域贡献出超越的作品,我们更享受着创造的快乐、协作的快乐。黄孙权老师在赛前写到:在2019这个特殊年份,怀旧呻吟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事,科幻写作一定是之一,让历史多轨,文化丰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