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刘果:为共创内容设计所有权

https://vimeo.com/696864514

视频剪辑:张述轩

为共创内容设计所有权

Constructing Collaborative Ownership

演讲人/刘果

图文整理/翠玉

本文参照刘果于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时刻互惠:合作生活的瞬间”主题一“SparkLink”所发布的主题评述 🔗 “为共创内容设计所有权”文稿点击查看)和演讲视频整理而成。作者刘果为Matters Lab技术长,Traveloggers主创。

摘要:无论是维基百科还是支持互联网本身的开源软件,过去,互联网已经创造了经由写作生产出的公共内容。它们中也不乏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为重要的信息,这些内容为大型科技公司创造收入,缺鲜少回馈信息本身的贡献者。在Web3.0时代,所有权是由智能合约定义的,是可编程的。这就允许我们为协作而成的公共内容去设计和构建新型的所有权,也提供了一个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激励的机会。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对一种新型所有权(ownership)的设计(design)。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刚才怿斯所分享的SparkLink也是在构建一种新型所有权,SparkLink的设计可能更多是从读者和分享者的角度出发;而我们现在正在设计的新型所有权是从协同创作的角度出发。这种设计之所以变得可能和重要,是因为区块链或Web3.0能带来的新概念就是一种新型的“定义所有权”的概念。不管是token还是NFT,其实都是新型所有权的产物。这种所有权是由智能合约定义的,它完全由我们构造,是可被设计,可被编程的;因此,我们可以去设计一些新的所有权,让它们介于私有和公有之间,尝试去解决一些“公有私有”悖论,或者说,尝试去弥合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思考方式上的二元分裂。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和MattersLab。我是MattersLab的CTO和联合创始人。MattersLab一直在做的事是建设Web3.0的社交媒体。我们一直以來关注的重点是让用户去协同地创造,协同地将创造结果变现,并拥有自己的数据和内容。我们目前的产品有“matters.news”,它是我们用户的大本营,提供了通过IPFS分布式存储的功能,也让创作者可以通过虚拟货币获得奖励。我们也还有一系列更具实验性的去中心化应用,例如上个月刚发布的Travelloggers NFT。

图1:(左)NFT市值迅速暴涨;(右)某特定时期内OpenSea上的NFT作品排行榜(图片取自作者ppt)

去年,大家都对NFT非常感兴趣,而NFT 就是新型所有权的一个例子,能够通过数字资产捕获文化价值。从 OpenSea 一些NFT排行榜中可以看到,目前最常见的 NFT 是艺术收藏品与游戏中的徽章(badge),一般是静态的内容和数据。但 NFT 仅仅是“非同质(non-fungible)”而已,它可以表示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所熟悉的大部分东西,其本身也并不必是静态的,它甚至可以映射到许多动态的东西,包括互联网这种高度动态的属性本身。

图2:Wikipedia形成的知识图谱和Twitter之类的社交媒体形成的社交图谱。(图片取自作者ppt)

如果我们以现在互联网上创作的价值为参考,不管是维基百科的内容网络,还是推特的社交网络,它们都是动态的、协作的,随着用户的使用不断演变。我们认为,这种属于互联网的常态在未来也将被持续。在Web2.0,用户并没有通过共同创造价值而获利,大家基本都在无偿地“用爱发电”。那么,在Web3.0,我们能尝试的就是让价值的创造变得可持续。就像Cameron刚才发问的那样:我们如何在这些价值的创造过程中,使创作者能够相对公平地获得自己的利益呢?在这个问题之下,我们尤其关注那些“协作”的创造。那么,让我们具体地看看人们是如何协作的。

图3:(左)The Beatles词条页面的修订历史一览;(右)George W. Bush页面的编辑战概况(图片取自作者ppt)

第一种协作模式可被姑且称作“次序协作(Sequential Collaboration)”。在这种协作中,用户依次向一个项目贡献,而这个项目常常有一个明确的所有权或者编辑权,决定什么内容能够过关。维基百科的修订历史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如果我们追溯每一篇Wikipedia page过去的历史,很容易就能看到它是如何一个版本一个版本被修改、被贡献,直至最后的结果——比如上图[图3]左侧展示的 The Beatles 页面的历史。因为这种模式有明确的编辑权,维基百科的协作在组织上仍然是中心化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编辑大战(editorial war)”,即维基百科的用户争夺一个页面的编辑权限。上图[图3]右侧即 2015 年 “George W. Bush”页面编辑大战的概况。

图4:(左)“fork”操作图示;(右)Tensonflow的“fork”记录(图片取自作者ppt)

而在开源软件领域,GitHub 引入了一个叫 “复刻(fork)” 的操作,已经成为开源协作的重要一环。这个操作允许用户将一个代码库复刻一个属于自己的版本,本质上把编辑权限控制(editorial control)给打开了。也就是说,当我对任何开源代码或内容不满时,都可以“fork”一个新版本出来,通过在原版之上进行二次创作对其进行“改进”。如上图[图4]所示,像Tensorflow 这样流行的开源项目已经有了几千个复刻。有了复刻之后,贡献仍然是次序的,但是编辑权限却开放了。当多个不同版本可以共存时,用户在使用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开发者在创新时也有了更深厚的土壤。我们团队正在做的,就是把上述原理应用到共创型NFT上。

比如我们有一个 NFT,包含一串 log,每个 log 可以是一个维基百科页面版本,可以是小说接龙里的一章,也可以是开源软件中的一个 commit。仿照Github中“fork”的概念,任何时候,只要NFT持有者对目前的结果不够满意(我觉得我能创造一个更好的版本,或者我只是想保存一个备份),就可以从任意一个节点再去fork,向其中增加新的 log。换言之,去创造一个新的NFT。这个新NFT可以为我所有,我和我的协作者可以将之续写。续写行为本身不受制于原作者,但当新内容带来利益(无论是交易还是捐赠)时,之前的创作者也会从中获利。也就是说,持有者虽然进行了一次复刻,把内容从之前的NFT当中抽出来了,但是此前创作者的贡献(contribution)仍然是被认可的,仍被包含在分润的逻辑中。所以,我们可以在把协作变成开放的同时,令所有贡献以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换得利润的分配。

第二个种协作模式是Parallel Collaboration(平行协作)。平行协作的一大特点是用户会同时做很多事情,最终创造的结果是“涌现”的状态。平行协作的常见案例包括如今常见平台上平台内容的透明排序——不管是Reddit、台湾PTT、BBS,还是Matters主页都体现这样的协作形态——它们是当前用户投票、评论、捐赠、阅读较多的内容直接涌现的结果。在这种协作方式里,没有任何人拥有整个排行榜,也没有人拥有榜中任一的位置,人们只是暂时控制排行榜中某位置的入口。或者说,人们共同拥有一些人人都可以控制的内容。

图6:r/place游戏截图(图片取自作者ppt)

平行协作更典型和视觉化的例子是像素墙(Pixel Board)。这个游戏让大家轮流控板上的某个像素,最终形成共创的游戏结果;其知名的游戏案例包括2017年Reddit上的“Placer/place是2017年愚人节发生在Reddit上的一个像素墙项目”。这[图6]是当时的游戏截图。Place项目的逻辑是让每个参与者轮流控制像素5秒,期间,没有人拥有任一像素,但每个人都有权利依次控制像素,并共创出整个游戏结果。

图7:哈伯格税运行机制图示(图片取自作者ppt)

平行协作产出的资源本质上是被共有的,也是被大家依次使的。这种情况下,公共资源和私人所有权之间存在了冲突,而有一种可以解决这种冲突的设计被称作“哈伯格税(Harberger Tax)”。哈勃格税背后的规则非常简单:当某人拥有某项财产时,ta可以随意给自己的所有物定价售出,只要满足两个条件:1. 支付与定价对应的税收,即定价越高,税额越大;2. 任何时候,只要有人愿意支付相应金额购买该所有物,ta 就必须将资产卖给出价者。将这两条规则循环利用,意味着让市场去优化和安排公共资源的分配。只要人们在使用公共资源时对它产生了贡献,就一定能够从该资源的交易中获益——毕竟这些资源的售价是其由所有者决定的。

图8:哈伯格DAO运行机制图示(图片取自作者ppt)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设计这整个机制,还可以把税以UBI(全民基本收入)的形式返还给所有参与者,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分得该系统产生的一部分价值,个人因此变成了利益共同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规则形成了一个极简的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即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没有投票的机制,却能够有效鼓励参与者协同产生价值。理论上,这种“哈伯格 DAO”的设计可以应用在非常多不同的场景。如果把以上的整套逻辑套用在平行协作的典例——像素墙游戏上,让用户去交易像素或像素板上的“地块”,在转换游戏中各项资产所有权的同时对原有资产进行创作,像素墙就会变成一个以市场分配所有权为背景的共创游戏了。在 Matters Lab,我们也打算先通过像素墙的形式来进行实验,后续再将它应用在不同的场景中。

希望今天我分享的例子能说明,我们是可以平衡私有的激励与公有的公平的。毕竟,在之前传统的真实世界中,某物被公有往往意味着它很难被有效地利用,私有又常常使特定资源不能被相对公平地分配;而通过定义或设计新型所有权,我们可以让内容在可被公开访问(open access)的情况下被特定的贡献者资产化(monetize)。开放协作地生产也能保证某资源是经过挑选和相对优质的;而公共拥有也并不妨碍我们借助市场的力量去优化社会资源的分配。此外,也希望听众中有人会愿意参与这项宏大的实验;如果大家希望跟进我们的进展的话,欢迎在 Twitter(中文英文)和 Discord 上找到我们,也可以通过邮箱 hi@matters.news 与我们联系。

好,谢谢大家的时间。

本文作者

刘果

程序員,創作者,喜歡創作程序、文字、攝影和繪畫,熱衷探索去中心化數字世界中人與人的組織關係。Matters Lab 聯合創始人,Montage Play 聯合創始人,前甲骨文高級軟件工程師。

Guo is a programmer and creator, he creates software, text, photograph and painting, explores how people relate to each other in a decentralized digital world. Co-founder of Matters Lab, co-founder of Montage Play, previous senior software engineer at Oracle.

Loading...
highlight
Collect this post to permanently own it.
Institute of Network Society logo
Subscribe to Institute of Network Society and never miss a post.
#%e5%88%98%e6%9e%9c#%e7%ac%ac%e5%85%ad%e5%b1%8a%e7%bd%91%e7%bb%9c%e7%a4%be%e4%bc%9a%e5%b9%b4%e4%bc%9a#%e7%bd%91%e7%bb%9c%e7%a4%be%e4%bc%9a%e5%b9%b4%e4%bc%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