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起,数字媒体研究者 周蓬岸 将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开设为期8周的线下媒体考古实验课。
欢迎来信报名参与!除网络社会研究所内部人员以外,课程席位先到先得。
* 来信请致网络社会研究所公共邮箱 inetworksociety@gmail.com
* 信件请以“INS线下课报名 | 数字媒体的实验考古”为标题,内附姓名,院系,年级(除此之外,个人介绍多多益善)。
报名须知:
* 本次课程地点为线下,仅向持有美院入校码的校内师生开放。若校外同学有意参与,请自行取得中国美术学院入校码,网络社会研究所暂不开放美院入校码的协助申请。
👩👨👩课程助教:娄天裕,宋健骅,许丹玲,郑叶颖
Q:“数字媒体的实验考古”是什么?
这是一次以实验考古(experimental archaeology)为主要方法的媒介考古系列课程。我希望它能够回应当下人们对新媒体的关注——尤其是当移动设备和Web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最令人熟知地,可被普遍访问的技术之时。本次课程将从此刻地数字媒体出发,一步步走向电子媒体与数字媒体的起点,自然地找到与数字媒介历史中的境点案例及理论衔接的路径。我们将最终落脚在那些通常不被认为是新媒体的技术上,还将与电影、电视等联系到媒介考古学理论缘起的技术产生联系。本次课程分为八个单元。每单元都将为参与者提供集中体验和操作一系列“过时技术”的机会。遵循从新到旧的顺序,本次课程希望令参与者清晰地感知技术进步及随之产生的电子媒介可用性的问题,甚至触及数字保存这样的主题。以下是 📕课程大纲:
第一单元:移动计算
时间:2021年10月14日 14:00-16:0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405
如今,移动互联网是目前最常见的计算范式,但在此之前,移动计算还存在过哪些可能性?在这个单元,我们会检视那些历史上出现过的移动计算设备:平板电脑、UMPC、电子书、MID、PDA、Handheld PC、电子词典等等。
本单元将探索:
* 移动计算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移动计算的基本限制有哪些? * 在移动计算已高度普及的今天,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又丢掉了什么? * 如何重现早期移动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体验?
本单元的展示要点为:
* 键盘:微型笔记本电脑的键盘,以黑莓为代表的种子键盘,电话式键盘。 * 指点设备:触摸笔,手指触摸屏,指点杆(滚球、滚轮)。* 联网方式:直接在线,间接在线(Web Clip等)——PC伴侣模式(同步)。
第二单元:万维网和互联网应用
时间:2021年10月21日 14:00-16:0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405
WWW已经成为人们访问Internet统治性的存在,但网页相关的技术却是高度动荡的。高速变化的Web标准让许多网页面临可用性问题,如Adobe Flash、Shockwave、Java Applet、VRML等等。而另一方面,许多曾经重要、并广泛使用的互联网协议、如Telnet、Gopher、NNTP(Usenet)、IRC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在这一单元,我们会检视那些曾经重要的网页和互联网技术。
本单元将探索:
* 基于浏览器插件的网页扩展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 浏览器插件的局限有哪些?* 以浏览器插件为平台,有哪些有趣的作品? * 为何WWW会取代Telnet、Gopher、NNTP等协议? * 这些另类网络协议在今天还可能有使用场景吗?* 没有WWW的数字生活会是什么样?
本单元的展示要点为:
* 早期浏览器,如Netscape Navigator、早期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等往往功能有限、标准不一致,因此许多多媒体内容依靠浏览器插件来展示 * Adobe Flash(游戏、交互菜单、闪客与网络动画文化) * Shockwave(与Adobe Flash同门,功能更强大,但有更多兼容性、性能问题) * VRML(在网页里展示3D内容,是当代VR展览的前身) * Java Applet(开发者友善的强大平台,较多性能问题,创意编程Processing的早期线上展示途径) * Gopher、Telnet、NNTP、IRC(纯文本的协议,用途偏向固定)
第三单元:通信网络
时间:2021年10月28日 14:00-16:0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408
前两个单元,我们分别考察了移动端和PC端的网络应用形态及其特点。而这一单元我们将视野转向其所依赖的基础——网络技术。我们会从当下最常见的网络技术:Wi-Fi和以太网向前推演,检视宽带接入技术——Cable Modem和有线电视网络,窄带接入技术——拨号Modem,以及电话、传真、寻呼等通信形态。
本单元将探索:
* 以太网络和IP通信的组合的优点和限制 * 有线电视网络的特点 * 电话网络(以电话号码寻址,为双向语音通话设计,较早实现数据通信的形式)* 传真、传呼、移动固话(小灵通)、FidoNet——作为固话网络的扩展服务
本单元的展示要点为:
* IP地址寻址和电话号码寻址* 复用与多工* 无线和有线场景的对比* 不同带宽对内容表现带来的影响
第四单元:多媒体个人电脑
时间:2021年11月4日 14:00-16:0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405
这一单元主要讨论90年代及之后围绕个人电脑而加入的多媒体技术——HyperCard、Authorware、Quicktime VR,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PaintShop Pro,平面出版软件PageMaker,MS Publisher,以及相关的硬件:摄像头、视频采集卡、数码相机、DV、扫描仪、电视卡等等,并将进一步讨论网络艺术和流媒体相关的内容。
本单元将探索:
* 音频和视频编码:多媒体内容是如何储存的?* 软件代码是对多媒体内容的控制吗?* 音频、视频内容进出计算机的渠道有哪些?* 在信息网络上传输视听内容所遇到的挑战有哪些?
本单元的展示要点为:
* MPEG等压缩编码:压缩比和复杂度的对比* 90年代最流行的个人电脑平台Windows和Macintosh上的多媒体工具及其功能* 物理世界内容的数字化转换* 网络内容传输和网络艺术的* 大众化的网络内容创作——MP3、DV、YouTube,以及抖音
第五单元:存储介质
时间:2021年11月11日 14:00-16:0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405
在网络流行之前,可移动的存储介质曾经是最主要的电子内容分发途径,而平价的记录媒介,特别是家用数字媒体:刻录CD、MD和DV也赋予个人制作高质量视听内容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追溯到盒式磁带、V8和Hi8摄像机和VHS录像机。而另外一些介质则具备编程的能力,如VCD和DVD具备的PBC(Playback control - 回放控制)功能,以及蓝光光盘内置的Java VM,都让光盘不仅仅是存储的介质,也是具有可交互功能的媒体平台。
本单元将探索:
* 作为内容发行渠道的存储介质:黑胶唱片、CD-DA和VCD、DVD、蓝光等光盘格式、盒式磁带、VHS磁带* (主要)作为内容创作载体的存储介质:BetaCam磁带、多轨录音带,DAT录音带* 消费级(独立创作的)存储介质:盒式磁带、MiniDisc、V8、Hi8、MiniDV、可刻录光盘* 以计算机为主要观看设备的存储介质:磁盘、CD-ROM、储存卡* 相比网络传输,存储介质的优势和劣势——千万不能小看满载着数据磁带在高速路上飞奔的旅行车所能提供的带宽
本单元的展示要点为:
* 不同存储介质所能提供的图像和声音质量* 不同存储介质所能提供的可交互性:CD-ROM能运行完整的电脑程序;DVD能运行较复杂的菜单选项;CD-DA只能选择曲目* 不同媒介的寻址速度:磁盘、光盘通常可以提供随机访问,磁带只能线性访问* 不同存储介质的升级空间:计算机格式可以通过软件的更新提供质量上的改进:储存卡只要容量足够,可以存储从标清到4K的视频;而光盘则受到回放设备的限制,但可以实现“半代”升级:VCD到SVCD;DVD到AVCHD;MiniDV和HDV,在不替换存储介质的情况下提供更高质量的内容。
第六单元:老式个人电脑
时间:2021年11月18日 14:00-16:0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405
在Demoscene社群中,老式电脑通常指总线位数低于32位的电脑。8位和16位总线的计算机通常无法直接录制CD音质的音频,只有有线的颜色数量,也无法解码MPEG图像,因此,要通过它们上面实现多媒体功能往往需要与现代计算机完全不一样的技术路径,比如基于图像精灵(sprite)的动画、数量有限的调色盘(palette)和使用可编程声音发生器PSG的音效。
本单元将探索:
* 以MS-DOS PC为代表的16位个人电脑的图像和声音* (如果条件允许)Amiga、Atari ST、Macintosh等非PC个人电脑的图像和声音* 基本型的8-bit电脑:Apple II,Laser 310——有限的声音和视频效果* 作为游戏机的电脑,作为电脑的游戏机:Commodore 64,红白机学习机——通过专用芯片大幅加强的视听效果
本单元的展示要点为:
* 被分配到外设(如Roland SoundCanvas音源)的多媒体功能* 与硬件架构紧密绑定的视听效果* “8-bit”电脑内部的差异性——随着外设(和定制芯片)的发展,8位电脑在CPU性能提升有限的情形下,视听效果大幅提升
第七单元:模拟纸张——绘图和打印
时间:2021年11月25日 14:00-16:0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405
这个单元中,我们会探索今天个人电脑的操作范式——视频显示终端(Video Terminal Display)的起源。电子式的文本终端被用于取代电传打字机(Teletypewriter),而矢量(Vector)式的终端则用以取代绘图仪(Plotter)。这些看起来功能非常有限的设备,却是今日人机交互的基础。
本单元将探索:
* 绘图仪、LOGO语言(海龟画图)和AARON* 矢量终端PLATO* 文本终端显示设备和文字冒险游戏* 电子文学——电脑诗歌* MUD和NetHack,中文MUD(比如《侠客行》),ASCII Art
本单元的展示要点为:
* 笔式绘图仪与书写的相似性(写字机、刻字机)* 基于矢量图形生成艺术* 计算机文本与文学的联系* 文本图形的特点(MUD地图等)
第八单元:电子媒体的位置——特定技术条件下的大众媒体
时间:2021年12月2日 14:00-16:0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405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没有电脑的世界,但电子-机械技术构建的大众媒体所创立的范式和先驱们所作的试验却深刻地影响着电脑世界的表达逻辑。
本单元将探索:
* 广播与电视* 电影,特别是家庭电影格式* 复印机,录音机,录像机——大量复制的媒体* 缩微胶片、幻灯机——以及VR头戴的原型View-Master* 今天的一切都“数码化”了, PodCast 、NetFlix、YouTube替代了广播和电视的作用,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得到和失去了什么?
本单元的展示要点为:
* 展示自制的广播与电视发射机——无线电信号* 复制的意义:不只是盗版,更是发行渠道。* 照相术、录音术,可复制的视听刺激。是否有办法让触觉和嗅觉成为传播媒体?
主讲人简介:
周蓬岸,数字媒体研究者,“网页里的电脑博物馆”站长。周蓬岸曾经活跃于早期移动互联网社群的开发,曾经在加拿大从事多年软件开发工作。从2016年起,他开始探索技术文化社群,特别是复古计算(Retrocomputing)和演示场景(Demoscene)中的文化现象,并尝试探索这些文化现象与当代艺术的交互影响,他的创作擅长于将老式电子媒介和现代编程工具进行组合,创造出“视旧如新”的独特体验。
🏃“网页里的电脑博物馆”:www.compumuseum.com
🏃第五届网络社会年会 | 周蓬岸:网页里的电脑博物馆——为中文社区重建具有历史价值的数字体验
🏃知乎专栏:古董电脑室
——其他课程/项目正在进行中......
Archverse:在区块链元宇宙上重现消失的村落与文化线上课程 | 元宇宙概论:新世界的沉浸与创造
第四届网络社会年会网民21:超越个人帐户 文集将于10月出版
第五届网络社会年会实践智慧之网 文集编纂中
感谢关注,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