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贵州|贵州侗寨旅游扶贫的“贵州模式”探索


撰文:彭婉昕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硕士

刻板印象

尴尬贫穷的贵州

我是一个贵州人。

在外地读书7年,每每我介绍到自己是贵州人的时候,另一方都会投来好奇的问询:

“贵州在云南还是四川啊?”

“贵州属于贵阳吧?”

“你们那边的少数民族会穿着民族服饰逛街吗?”

为什么贵州会变成一个存在感极低的省份?

为何贵州还摆脱不了人们对于“黔地苦寒”的刻板印象?

贵州,作为中国唯二不靠海、不沿边、又没有长江黄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单位(另一个是北京),地处高原,土地石漠化的贵州早早就被贴上了经济落后的标签。自200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我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的改革》完全规范了GDP数据以来,贵州省的GDP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六(倒数)。其实,成为贫困省究其缘由还是贵州的地理因素:交通受限。贵州在地貌上是一个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区,高原、山原、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7%,丘陵占10%,盆地、河流阶地和河谷平原仅占3%。因为地貌的限制情况和荒漠化导致在这里修一条高速公路往往要花费在北方平原地区几倍的成本和时间。所以目前,贵州省内的交通网络主要还是依靠二级公路;农业受限。贵州卡斯特地貌发育,山多坡陡田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岩漠化现象突出,生态环境脆弱且日益恶化,在这种地理条件下想要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种植十分困难;语言受限。贵州属于多民族共居的地区,人口因素本错综复杂,但又由于地理因素的限制,导致民族聚落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文化互通需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另外,由于地理因素联动效应使得贵州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服务业发展受限,导致本地大量的人才和劳动力人口外流,也吸引不了外地人才入驻发展贵州。加之,贵州政府没有找到适合本省的经济发展定位,政府政策抓不到发展痛点。

如此,使得贵州成为了刻板印象中的贵州。

魔幻贵州

然而,贵州近年来的发展却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他。

2015年至2017年,贵州省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三年全国第一;2018年,贵州省以10%的GDP增速排名全国第一;原先由地理因素所带来的众多劣势也成为中国政府将大数据中心设立在贵州的先决条件,截止2017年,大数据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目前,全省大数据企业达8900多家,苹果、高通、微软、英特尔等世界巨头落户贵州,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百度、京东等国内企业扎根发展,对贵州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33%,大数据为贵州数字经济的跨越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贵州省都市高速发展立林而起众多楼盘和商业大厦,贵州农村逐渐消失成为都市圈的一部分,改变了原先贵州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西方的都市理论已经不足以来阐释贵州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样貌;毕赣《路边野餐》镜头中关于黔东南神秘潮湿亚热带乡土,饶晓志《无名之辈》底层人无力反抗的黑色幽默, 陆庆屹《四个春天》被时代淹没的青春友谊圆舞曲也让贵州以另一番新样貌重新展示在人们面前。

贵州,正在以魔幻惊人的速度发生着改变。

图一:贵州省贵阳市花果园入天高楼  摄于花果园

图二:贵州省贵阳市花果园“白宫”  摄于花果园

 图三:研究员一行人惊叹于贵阳的建筑  摄于花果园

旅游扶贫

2018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从分产业来看的话,贵州省第一产业增速为6.9%,第二产业增速为9.5%,第三产业增速为9.5%。通过对比发现,贵州经济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拉动起来的。贵州省的三大产业占比分别:14.6%、38.9%还有46.5%。而中国三大产业占比分别为:7.2%、40.7%还有52.2%。可以通过对比发现,贵州省第一产业相对其它省份来说,占比较高,但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较低,所以有着较高的发展潜力。 而旅游又作为贵州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是促进贵州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并且还有相对来说很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激活贵州旅游资源,高速公路投资、高铁投资都位于全国前列,正是这一系列巨大的投资使过去隐藏在“地无三里平”的山水之间的诸多旅游资源与众多消费客群的距离大幅度缩短,显露出市场价值来。但是由于旅游景区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以及景区内原住民的发展意识处于一个较为狭隘的状态,还是使得贵州流失了大量的潜在游客群体。 

图四:2012-2018贵州省旅游收入  图片来源互联网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访湘西,提出中国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 ”2014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对精 准扶贫开发工作模式制定了详细的方案,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快速生成。 在《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提到关于乡村旅游扶贫文件下达任务:乡村旅游扶贫工作,需要加强贫困地区旅游资源调查,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贫困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发挥精品景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统筹考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情况,在研究编制全国重点旅游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时,对贫困乡村旅游发展给予重点支持。结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搬迁、游牧民定居、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等项目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庋,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到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  

而贵州,在铜仁万山召开2017年全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暨乡村旅游扶贫现场会,统计数据目前我省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突破3000个,其中有517个村被国家列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主要分布于贵州黔南州、黔东南州),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27个。国家大力扶持发展贵州乡村旅游扶贫/村寨旅游扶贫,旨在少数民族村寨通过旅游扶贫实现脱贫和发展。

 旅游业发展与减贫关系大致经历三个逐步深入的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从旅游的经济影响角度研究旅游业发展与消除贫困两者的相关性;第二阶段阶段,小生境旅游的社区参与对旅游扶贫成效提升作用研究;第三阶段直接以贫困人口发展作为对象并关乎旅游扶贫机制的研究。总体来说,国外的旅游扶贫理论研究较为成熟,为我国旅游扶贫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并提出较为全面的发展方式。而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

1、贫困人口基数大,扶贫减贫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摘掉贫困帽子

2、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拥有开发物质基础(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传统习俗)

3、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政府大力扶持政策保障

4、全国大环境旅游市场的成熟,人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多 但是贵州省的村寨旅游发展与旅游扶贫的研究基础相比,已有的研究显得薄弱和不足。贵州是一个多文化多民族的省份,在旅游业不断转型升级、业态不断扩展丰富的形势下,探索建设旅游产业与村寨传统手工业、农业、文化产业的产业融合机制,着力族村寨旅游产业供给侧改创新,因地制宜,尽量扩大贫贫困人口产业参与领域,带动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参与脱贫致富成为贵州旅游扶贫发展中急需着重解决的问题。除了脱贫更是要保护地方传统特色,激活地方“农旅融合”发展。 


个案分析

带着上述对于贵州旅游扶贫的种种问题和疑惑,我们中国美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研究员们来到了位于贵州黎平市肇兴镇的肇兴侗寨以及60公里开外的黄岗侗寨进行田野。  


「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历史悠久,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东南部,占地18万平方米,居民1000余户,6000多人,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中国第一侗寨”的美誉。侗族在建筑、服装、饮食、信仰、文字以及艺术上都独具少数民族特色。
肇兴侗寨的建筑类型主要包括三种:
一、是以鼓楼为代表的景观建筑。鼓楼在侗族人心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侗族议事、祭祀、娱乐和休闲的场所,也是侗族特有的木搭型重檐建筑,是侗寨的标志,楼的顶层或一层火塘边置有一面用语传递信号的牛皮大鼓,因而得名鼓楼。层数为奇数,且都是榫卯结构层层支撑而上。

图五:侗族鼓楼  摄于黄岗侗寨二、是以风雨桥为代表的廊桥建筑。侗族风雨桥是一种廊楼合一的桥梁建筑,集廊、亭、台、楼、阁于一身,是用杉木建成,檐牙交错,同样也是全榫卯结构,桥廊上方的内部有画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彩绘壁画。

图六:侗族风雨桥  摄于堂安侗寨三、是侗族的民居建筑。侗族人依山傍水而居,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肇兴地区的居民属于干栏式吊脚楼。“干栏式”建筑是肇兴侗族祖先适应自然的产物,肇兴气候湿润,房子的一层因为潮湿一般不住人而用于饲养家禽。整座房屋用杉木建成,屋顶用杉木皮或青瓦覆盖,屋檐洁白,以三间三层的吊脚楼最为常见。

图七:侗族干栏式吊脚楼  摄于黄岗侗寨

侗族服饰文化 

侗族服饰的衣料,过去以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为主。《贵州图经志》中黎平府属“男子科头跣足,或穿木屐”“妇女之衣,长裤短裙,裙作百褶裙,后加布一副,刺绣杂文如绥,胸前又加绣布一方,用银线贯次为饰,头髻加木梳于后”“好戴金银耳环,多至三五对,以线结于耳根”等记载,都是对侗族男女服饰的具体描述。每逢重大节日,在黎平肇兴,侗族儿女都是盛装打扮,穿上最具传统特色的民族服饰,对歌饮酒,庆祝节日。

图八:侗族民族服饰  摄于黄岗侗寨

驾车5个小时后,我们终于从贵阳市区附近开到了贵州省黔东南侗族部落,这一路全程高速,完全不像印象中的贵州“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但其实我们的心里颤了一下,交通发达意味着现代化,而我们此行期待寻找的便是那些还未被现代化的少数民族村寨。

我们住在黎平县肇兴镇上的肇兴侗寨中,因为这是附近唯一可以接待外宾的旅店了。但一进入肇兴侗寨(据说是2018年春晚的分会场),我们所有的旅客就如同西部世界中被虚假的人工再造所包围的一只只待宰的羔羊。似是而非的侗族楼房,水泥砌成的房屋装着玻璃和防盗门;可以买到广东早茶和泰国冰淇淋的商铺,我们每进入一个商铺就有门口的电动猴子说道:“欢迎光临”;侗族大歌的歌舞表演,主持人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介绍着几个世纪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侗族故事,舞台旁边的建筑还有滚动的实时英文字幕......这一切肇兴侗寨为我们呈现的圈地景观,对此我们微笑了。

图九:肇兴侗寨景区街景  摄于肇兴侗寨

图十:肇兴侗寨大歌歌舞表演  摄于肇兴侗寨


从一个现代化圈地又到了另一个现代化圈地中的我们也许得到了答案:
肇兴侗寨,又一个原始的少数民族村寨被淹没在钢筋水泥和喧嚣游客之中。

 不免,要欣慰的是,肇兴侗寨当地的贫困人口的确因为旅游展业而减贫脱贫,但我们一行人都在看了侗族大歌的歌舞表演后(类似于宋城千古情的美学,大家脑补一下)想问一个问题: 

“肇兴侗寨是如何成为了今天的样子?” 

旅游业在肇兴侗寨发展扶贫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传统文化产业的运作甚至消磨了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生产,如今的肇兴侗寨景区内部已经全然打造成了极度便于旅客吃住行观买五位一体化的消费,但反而却让游客忘记他们来的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原始村落而不是城市中吊诡的虚假圈地。 

村民自发内生型


肇兴侗寨文化旅游业兴起后,部分村民将家中闲置的房屋进行简单装修,为游客提供住宿,在使游客享受淳朴侗文化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村民们还会自酿米酒、自制油茶,自己喝或者卖,规模或大或小,都没有形成完整意义上的产业化,而且为了保质期更久,部分村民会外包给外部厂家负责食品的包装,也会在自家做一些更迎合游客口味的“非本地”食物;据统计,目前肇兴侗寨直接参与旅游经营和旅游服务的群众有194户519人,从事民族手工艺加工的,每年收入可达80000多元;从事民族手工艺销售的,每年收入可达100000多元;从事游客接待的,每年收入可达100000多元。整个肇兴侗寨的文化产业多数处于零散性、个体性、小规模性、自发性的一个生产状态,这样无约束的无计划的任村民自行发展,无疑是在变相破坏当地特色文化。 

政府主导发展型


当地政府的确重视肇兴侗寨的发展,目前,肇兴旅游开发政府正在实施肇兴进寨步道、肇兴主街路面铺装、侗族文化展示中心建设、扫码游客信息服务中心等在内的10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达8.2亿;同时也加快通往肇兴侗寨的基础道路建设夏蓉高速的正式通车以及二线道路的修建和贵广高铁的开通为肇兴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同时,肇兴政府更是重点扶持“农旅融合”产业发展。但政府规划中却忽略了可以使本地民族特色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的根本之道,村名纷纷转向盈利更多的旅客住宿与手工艺品生产,再过几代人,肇兴侗寨的年轻人可能已经不会说侗语了。 

龙头企业引领型


肇兴侗寨的名气吸引了周边一些企业来此投资,比如:2013年贵州·香港活动周引进投资多个项目,其中有肇兴镇旅游服务区的旅游酒店建设,建成四星级酒店,投资8000万,配备有标准客房、普通套间和豪华套房等500个房间,还建有中心餐厅、大宴会厅、酒吧、多功能厅、商务中心和健身中心;除此之外,还有水口镇的香料种植基地投资了大量资金在肇兴侗寨门口见一处大型香料体验馆“今宕宫”。而我,至今没有想明白水口镇的香料和侗族文化究竟有何关联?而又在景区门口建设一处豪华的现代风格的酒店到底意义有多大? 

「黄岗侗寨」

黄岗村位于黎平县双江乡西南部,是一个小型侗族村寨,距政府所在地23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9.7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500亩,耕地面积5051亩,全村总户籍人口369户1766人,外出务工者共有188人,余下留在村内的便是只会说侗语的留守老人们了。黎平县政府于2017年在黄岗村内成立黄岗村脱贫攻坚前沿指挥部,同年也批为国家村寨扶贫试点,政府部门职能人员驻村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

第二天一早,我们一行人驱车前往距肇兴侗寨60公里开外的黄岗村,据说那是一片还未被过度开发的原始侗族部落,我们的车环山而行,路似乎有一些不平了,山路外围没有围栏,上山的路上我们未见到任何游客,反而是越行越高视野越来越开阔,两座山之间连绵的梯田把我们各个吸住,终于房子的结构中再也看不见水泥和玻璃,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成为原本的山成为原本的水,山体绿色的植被一块块有规则的把农田划开,一亩亩农田里都种满了水稻和何首乌,最靠近山顶的环云带便是那座遗落在山区中的原始侗寨。

 车停在了村口,一条坑坑洼洼、轻微斜度的路引我们走入到黄岗村。 不知是因村外的绿色太刺眼的缘故,我走入村内的便觉得这是一个同寻常世界不一样的所在,木制房屋、小桥流水、布依头饰……都成了世界最简单的色彩:黑、白、灰。最纯粹色彩使得村落中的实物更具象,虚实、结构、张力、界限都入眼即明。整个黄岗村的侗族文化保护得很好,不似肇兴侗寨进入后道路两旁全是商铺,而黄岗村以一条南北向的道路组成全寨的骨架,几条东西向的辅路各处住房的界限,道路两旁尽是独属于侗族的“干栏式”杉木结构的房屋。原始的鼓楼、歌坪、戏台、水塘、水井、禾晾、民居构成了黄岗村寨空间聚合的主要建筑类型。因已是6月,天气渐热,一座座房屋的门口坐着自家房屋的女主人,身穿侗族刺绣布依头髻加木梳于后,我们看着她们,她们也观察着我们。我们一行人两两分组想去挨家挨户做田野访问,结果挨个问去闲坐在房屋门口的侗族妇女们,却因语言不通让我们无法进行访问。所以我们走进了黄岗村脱贫攻坚指挥部,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从黎平市调任过来的。指挥部现在主要的工作就是保护以及发展村落的旅游业,比如说旅游接待功能,组建旅游村寨服务,初期商议管理实施,成果共享,村里只要18岁以上人人都有一个股份。而且指挥部会引入第三方运营公司帮助他们制定旅游计划,但这些发展旅游的大前提都是在不破坏当地文化特色的基础下实施的。他们说道计划不会去破坏当地侗族房屋和农田,也不会强制当地的农户必须搞旅游业。将在村落以外的东北部建造旅社打造民宿,前后一公里规模不是很大,自然也是侗族房屋木制榫卯结构,可供游客居住和休息的地方,为此带动他们当地的旅游发展。 


除了发展当地原生态旅游之外,黄岗村的村民目前还主要依靠农业种植生活,所以脱贫攻坚指挥部在不打破原有村民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扩大了村民的农业种植范围和农产品种植种类,村寨内部是以鼓楼为中心,成涟漪般往外扩散,围绕着寨子对外逐层扩张,农田农作区、人工培植林带、野生杂交林带依次展开。第一层为农田耕作区,黄岗侗族人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稻的种植需要水田,黄岗人除了充分利用山间坝子之外,也在山坡上开垦出层层梯田,种植油菜、韭菜、白瓜、玉米、土豆、花生、棉麻等农作物,供衣食所需。第二层为人工栽培林带。围绕着农田耕作区是人工培植林带,黄岗人在 此种植松树、杉树 、楠竹 、山核桃竹 、桐树等 ,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桐油和茶油。鼓楼、房屋等一般建筑用材都出自这里的杉木。第三层为野生杂交林带,野生杂交林带实际上是黄岗村寨的边界,人们在这里砍柴 、采药、打猎等。透过黄岗村的布局可以看出,黄岗侗族村寨依托和顺应自然生态环境,山水,林木,田地、人家和谐得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人与自然平衡的物理空间和人文空间。 

图十一:注视  图片来源黄孙权


如今看来,黄岗村的“农旅融合”不仅没有破坏当地的原生文化和建筑,更留住了黄岗村的年轻人在家乡发展,又或者只是还没有大量的游客“入侵”,才使得村民还相对保持了原有的自耕自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方式。我们也不禁想问:

 “明天的黄岗村会成为什么样子?”

相关注解:

[1] 《贵阳晚报》http://wb.gywb.cn/epaper/gywb/html/2018-08/08/content_20434.htm,2018

[2] 《魔幻贵州|都市理论的“乡巴佬”紧身衣:关于网络社会研究所“乡建中的中国”贵州之行后的一点思考》,2019

[3]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guizhou.gov.cn/zfsj/tjgb/201904/t20190409_2380522.html,2018

[4] “贵州加速度”,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https://mp.weixin.qq.com/s/DP9fIlykgrUtkftg_EAD8A,2019

参考文献:

[1] 传统文化保护视域下的民族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肇兴侗寨为研究个案[D]. 谢芝,贵州大学,2016 

[2]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业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 自然科学报,2018

[3]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居民旅游增权参与模型机理实证研究——基于贵州肇兴侗寨的调研 [J]. 贵州民族研究,2017

[4]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兼论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的“农旅融合”机制 [J]. 贵州师范学院报,2016

[5]精准扶贫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全域旅游_经验和思考——以贵州黎平为例 [J]. 社会科学家,2018

[6]黎平县黄岗侗寨鼓楼社会合作机制及价值研究 [D]. 王淞,贵州民族大学,2018

[7]黄岗侗寨的人口与家户经济研究[D]. 才佳兴,中央民族大学,2013

Loading...
highlight
Collect this post to permanently own it.
Institute of Network Society logo
Subscribe to Institute of Network Society and never miss a post.
#%e4%b9%a1%e5%bb%ba%e4%b8%ad%e5%9b%bd#%e4%b9%a1%e5%bb%ba%e4%b8%ad%e7%9a%84%e4%b8%ad%e5%9b%bd%e5%86%9c%e6%9d%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