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AI生成音檔逐字稿後摘要,並補充個人見解潤飾後生成
《GMFM-幣圈早晨》Podcast 第二集
聽不懂粵語的讀者可以到 YouTube 開啟 cc 字幕收看
歡迎訂閱和贊助
使用信箱註冊會以電子報形式收到文章更新
贊助支持我繼續整理這類web3產業大方向哲學觀的內容
透過連結購買 Ledger 冷錢包,你我都可以得到最高 20U 等值的比特幣
https://shop.ledger.com/pages/referral-program?referral_code=NNS6VK4T6YRFP
Paragraph 讀者贊助專案
法幣與信用卡支付請使用下列專屬連結
受限於台灣金流管制法規,無法開啟個人Stripe收款,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簡介與主要重點
在本集《GMFM幣圈早晨》 Podcast 中,兩位主持人 Michael 和 Kin 深入探討了 Telegram 及其區塊鏈生態 TON(Telegram Open Network)所面臨的挑戰與風險。他們不僅從技術和市場的角度分析了 Telegram 目前的困境,還分享了各自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採取的策略與應對方案。這些做法反映了當前加密社群對去中心化和隱私保護的重視,也展現了個體在高度不確定的市場中應該具備的風險意識。
特別是 Kin 強調了「隱私」與「安全」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他指出,很多用戶容易將隱私與安全混為一談,認為只要保護了通訊的安全性就能保障隱私,但實際上這兩者存在本質的不同。安全主要是指防範未經授權的第三方(如駭客或惡意攻擊者)進入系統或竊取資料,而隱私則是確保用戶的訊息在被允許的情況下不會被未經同意的個體或機構(包括平台本身)查看或使用。因此,真正的隱私保護需要考慮通訊平台的設計架構、數據處理方式及對用戶資料的掌控權,這些在 Telegram 的架構中並未得到充分落實。
本篇文章將詳細解析 Telegram 平台及其 TON 區塊鏈計劃中潛藏的問題,並結合 Michael 和 Kin 的個人觀點及具體行動,為面對類似情況的社群成員提供實際建議。
1. Telegram 的隱私承諾與現實矛盾:加密架構設計缺陷
儘管 Telegram 在市場上被廣泛認為是一個安全且隱私至上的通訊工具,但事實上,其加密架構中存在設計缺陷,使其無法提供 Signal 或其他真正端到端加密平台那樣的隱私保障。最為人詬病的問題是:Telegram 的普通對話(包括私人聊天與群組聊天)預設情況下並未使用端到端加密。
預設加密問題:伺服器端加密的隱憂
在 Telegram 的普通聊天模式中,訊息會首先被加密後傳輸至 Telegram 的伺服器,然後在伺服器端解密並重新加密後傳送至接收方。這意味著,所有普通聊天的訊息都會在 Telegram 的伺服器上經過解密處理。這種「伺服器端加密」雖然可以防止第三方(如 ISP)攔截,但 Telegram 本身卻擁有解密的能力。一旦 Telegram 伺服器受到駭客攻擊,或者當 Telegram 面臨政府的法律要求時,這些訊息可能會被監控、解密甚至洩露。
特別是對於以隱私和抗審查為核心訴求的用戶(例如政治活動人士、社運人士或加密貨幣愛好者),這樣的架構設計可能帶來潛在的安全風險。
Kin 的做法:專注於公開討論性質的群組
Kin 早已決定不再使用 Telegram 進行任何私人訊息的交流,而只將其用於參與公開性質的群組討論。他認為,Telegram 的加密架構不適合進行敏感性對話,因此他選擇完全避免使用 Telegram 私訊,僅在如 DHK Dao 等公開討論群組中發言。
而針對個人或專案的私密討論,Kin 採取了更嚴格的策略:他為週報付費訂戶在 Signal 中開設了專屬群組,以確保所有訊息都能通過端到端加密進行傳輸。對於需要進行私下聯絡的合作夥伴和朋友,他則使用 Proton Mail 這樣的加密電子郵件服務來進行交流。這樣做的目的是在確保即便是個人郵件也能夠獲得最佳的隱私保護。
Kin 在這裡特別強調了「安全」與「隱私」的區別。他認為,Telegram 雖然在防止駭客攻擊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安全性」,但這並不代表用戶的訊息就具有「隱私性」。由於 Telegram 的普通訊息在伺服器端仍然可以被解密,這意味著 Telegram 本身具有查看用戶對話內容的能力。因此,真正的隱私保護不應該僅僅依賴於防駭措施,而應確保平台本身無法接觸到用戶的任何訊息。
Michael 的做法:逐步轉移至 Signal
與 Kin 採取的策略相似,Michael 也逐漸將敏感對話轉移至 Signal 進行。他認為,儘管 Telegram 的用戶體驗較為流暢,但由於其加密架構存在缺陷,長期使用可能帶來潛在的風險。Michael 在日常的通訊中會根據不同的隱私需求來選擇工具:普通社交對話仍使用 Telegram,但涉及財務或個人隱私的內容則完全轉移至 Signal 上處理。
2. TON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困境:代幣集中與 VC 資本風險
TON 區塊鏈(Telegram Open Network)是 Telegram 團隊於 2018 年推出的區塊鏈項目,旨在建立一個高效、去中心化的通訊與支付生態系統。然而,TON 的代幣分配模式和早期投資者結構卻讓其去中心化承諾面臨嚴重挑戰。
過度集中的代幣分配模式
TON 設計的總供應量為 50 億枚 Gram 代幣,其中約 70% 的代幣被分配給了少數的早期投資者和風險投資基金。Telegram 團隊自身保留了 10% 的代幣,主要用於項目的技術開發與社群激勵。
這樣的代幣分配模式導致 TON 的治理權和市場控制權高度集中在少數資本方手中。由於 TON 採用 PoS(權益證明)共識機制,持有更多 Gram 的人擁有更高的投票權,這使得少數大戶能夠主導整個生態系統的決策,普通用戶的投票權幾乎形同虛設。
VC 資本的潛在風險:短期套利與市場操控
TON 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全球知名的風險投資基金(VC),這些基金通常追求短期利益,而非項目的長期發展。由於 VC 投資者控制了大部分的 TON 代幣,他們擁有操控市場的能力。一旦這些持幣者選擇拋售代幣,將可能引發市場的劇烈波動,甚至導致 TON 價格崩盤。
Michael 的做法:避開過度集中的代幣項目
在面對這種代幣過度集中的情況時,Michael 採取的策略是 儘量不參與那些由單一機構或少數資本高度控制的項目。他認為,這些項目在初期可能因為市場推廣與資本炒作而快速增值,但一旦主要持幣者選擇套現,市場就會瞬間崩塌,普通投資者會成為「韭菜」。因此,他在選擇投資項目時特別關注代幣的分配結構,避免任何過度集中的項目。
Kin 的做法:分散投資,降低集中風險
Kin 則選擇分散投資於多個去中心化程度不同的項目。他認為,完全避開所有中心化項目在現實中難以操作,因此他選擇將資產分配到不同類型的項目中,包括一些高度去中心化的項目(如比特幣、以太坊),以及少數相對集中化但有潛力的項目(如部分主流平台幣)。
Kin 的主要投資策略是 DCA(定期定額)進出法,他每天定期購買比特幣,並在市場條件合適時以同樣的方式逐步出售。他認為這種 DCA 策略 能夠平衡市場波動,避免因為短期價格變化而做出情緒化決策,是最穩定的長期投資方式之一。
結語:Telegram、TON 與去中心化未來的反思
Michael 和 Kin 的行動策略表明,即使在現有去中心化技術尚未成熟的情況下,用戶依然可以透過多種方式來提升安全性與隱私保護。同時,TON 的經歷揭示了當前區塊鏈項目在實現去中心化和長期穩定性方面的挑戰。隨著 Signal 和 Matrix 等去中心化方案的興起,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更加多元化的去中心化通訊未來。
Telegram 和 TON 的經歷,為整個加密貨幣生態敲響了警鐘:真正的去中心化,不僅要體現在技術層面,更要在治理結構和資金分配中得到落實。唯有如此,才能在面對法律與資本壓力時,真正實現去中心化理念的長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