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原文中的所有的”新闻“替换为了”数字媒体“。因为我总是想骂一顿数字媒体、自媒体、新媒体...总之就是那些东西,作者比我骂的好,所以全文照抄。)
一六四九年一月二十六日,英格兰、苏格兰暨爱尔兰的国王查理一世被判处死刑。这应该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有国王被处死,是否真能这么做的不确定感到处弥漫,人们戒慎恐惧,担心可能的后果。神会让这个世界陷入混乱中吗? 一六四九年一月三十日下午两点,在几千双爱看热闹的眼睛前,国王走上了断头台,把脑袋搁在刑架上,短暂祈祷之后,他向刽子手示意,自己已经准备好受死。接下来,斧头干净利落地一斩,他的人头滚地。 一月三十一日,也就是隔天,人们照常过日子。泰晤士河依然流动不息,鸟儿还是啁啾鸣唱,太阳照既定的时间升起,乳牛生产着牠的奶,面包师父烤着他的面包,新生命照样诞生,生日照样庆祝,地球继续在运转——即使没有了国王。 有好几百年的时间,那些国王不受质疑地稳坐在王位上,然后人们砍掉他的头,并赫然发现:没有国王,一切仍运作如常。
无价值的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无所不在,有一大部分还一毛钱都不用付,它会自动钻进你的意识里,你不用存放,也没什么东西好清除整理。就因为这种「困难度为负」的特性,数字媒体才如此阴险。我很晚才意识到这点,在我已经花了几万个小时浏览数字媒体,然后扪心自问两个问题之后:现在你更了解这个世界了吗?对事情能做出更明智的判断了吗?而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并没有。」
历史的脉络、事件彼此的相关性、反馈作用、立即效应——以及这波效应再度引发的后续影响,数字媒体内容生产者不会告诉你这些。于是数字媒体变成了「理解世界」的相反词,它们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就只有事件——没有关连性的事件。然而现实与此相反,几乎所有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都是复杂的。
优秀的记者会花时间好好撰写文章。他会去确认事实,努力呈现事件真相的复杂性,并从头到尾爬梳整件事。不过就像所有的行业一样,数字媒体也有对追求最高成就既缺乏动力,也不具才能的同行——但或许他们最普遍缺乏的,是时间。 仔细想想,有多少数字媒体传播的东西,是丝毫不值得你费心的——那些毁谤的、莫名其妙的、粗俗的、令人错愕的、蠢到家的东西:一个男人在十五分钟内吞下一百条热狗,接下来被送进医院洗胃;一个男人为了要省下洗车钱,于是把车开进河里,然后淹死了。 很多糟糕的自媒体的经营模式是:尽可能大量地散播最狗屁倒灶的资讯。这样的媒体数量正在增加。并不是因为这些媒体业者偏爱头脑简单的幽默,也不是因为他们的编辑完全就是思想浅薄的蠢蛋。恰好相反。那些数字媒体业者和数字媒体编辑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了投消费者所好,他们制造垃圾,而数字媒体透过传播垃圾报导,等同鼓励垃圾言论。
我是带着这样的信念长大的:人类大部分的创作是重要的、深思熟虑的,也是珍贵的。因此每当我觉得某些事不大对劲时,也总一贯地认为不对劲的可能是自己。然而今天我知道了,当我鄙视一个在十五分钟内吞掉一百根热狗的男人时,问题不在于我缺乏包容心,即使这是刊登在某个大型媒体微博号上的事情。 因为你买了这本书,所以我可以假设在唾弃这类荒谬愚蠢行径的态度上,我们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对此,我还有个小小的建议:千万不要想着要消灭世上所有的无稽之谈。你是做不到的。这个世界维持在非理性状态的时间,会比你保持理性的时间还长。听起来很令人遗憾,但事情就是这样。能够心怀史铎金定律并平心静气接受它的人,日子会过得比较舒坦。 对了,在此还要加上一个我不断得到印证的小小定律:当你无法确定某些东西是不是在鬼扯时,没错,它就是在鬼扯。
无效率的数字媒体
你对基因改造的小麦有何看法?你认为我们需要管制人工智能的法规吗?对于自动驾驶,你的立场是?你赞成放宽软性毒品吗?听到这些或类似的问题,即使对该议题并不在行,你的大脑还是会立刻自动产生见解。这座意见小火山完全是自行引爆,不受控制,它与一种典型的行为谬误有关:我们习惯对一些实质问题提出见解,尽管对于这些问题,(1)你并不是真正感兴趣;(2)无法从根本上回答;(3)对我们简单的脑袋而言太复杂。
无可奉告的自由,和言论自由一样重要。
思考需要专注,专注需要不受干扰。你一旦打开数字媒体这道湍急水流的闸门,专注力就会在瞬间被冲走。数字媒体会让你变成一个肤浅的思考者。
伪知识会限制我们的创造力。这也是为什么像数学家、作家、作曲家或企业家最有创意的成就,大都完成于青年时期的原因之一。此时他们的心思可说还天马行空于一个未开发的广阔空间之中,而这激励他们发展并追寻新的点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麻烦或任务,脑中第一个浮现的,通常就是自己曾经在某处听过的想法,而那很少是有创意的。因此我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之前,通常会先花几分钟的时间,强迫自己思考眼前的主题。这有点辛苦,却很值得。因为我知道,一旦开始阅读,作者的想法就会进占我的脑袋,而我几乎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意见。反之,假若我在自主思考之后再逐步沉潜于书中,就能将自己的想法与作者做一个对照。有时候它们会有所交集,有时候不会,但这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阅读体验会等于是一场你与作者的精神对话。不过这种方法只适用在书籍与长篇文章的阅读上,对数字媒体无效。**数字媒体的结构让你完全无法产生个人想法,**在你真的有办法开始进行思考时,它就已经结束了。
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用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这个很棒的词,德文是Kompetenzkreis。这个圈圈里的事物是你所专精的,在那之外,你只了解部分或是完全门外汉。对此,巴菲特的人生座右铭是:「了解自己的能力圈,待在里面。这个圈圈到底有多大其实无关紧要。知道这个圈圈的边线究竟在哪里则非常重要。」IBM的创办人汤姆.华生(Tom Watson)曾这样谈论自己:「我不是个天才,我只是在某些点上有才,而我始终围绕在这些点上。」 所以你该以你的能力圈为核心,严密组织自己的职业生涯。这种极度的聚焦,不仅会为你带来财富,尤其可以替你节省时间,因为你不需要每次都得重新判断哪些事该留意,哪些又可省掉。而这点特别适用在你的媒体消费上:环绕着你的能力圈的知识是你的工具、利器,你可以依此区别信息来源是深具价值或毫无用处。 更具体一点:所有适用于你能力圈里的信息,都深具价值;而在你能力圈外的所有不相干者,则最好忽视,否则你只是在浪费时间,并损害自己的专注力。 能力圈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在现今的世界里,除了极其少数的例外,你几乎只能在一种领域因专业而成功。一个人关于某项专长的知识愈丰富、能力愈强,就会愈成功。 该使用 Google 吗?假若是为了搜索与你能力圈紧密相关的信息,当然绝对该用,网络上深具价值的信息满满皆是。不过你得有所警惕,浏览时不要一不小心就迷失在那些提供消遣但毫不相干的网页里。 如果你始终以能力圈为核心来组织你的生活,你将会确认这一点:你在数字媒体里所读到、看到和听到的,百分之九十九都对你不重要。跟它们一刀两断吧。
不重要的数字媒体
美好的生活具有哪些要素?或者换个问法:你该怎样过生活,才能让自己在回顾一生时,觉得它是「成功的」和「美好的」?在你还没找到这个根本问题的答案之前,你的人生依旧只会在忙着不停处理危机中打转。换言之:缺乏明确的人生哲学,你「虚度」人生的风险会很大。 这和数字媒体有什么关系?很简单:数字媒体会扰乱你内心的平静。不只是透过它所传递的喧闹纷扰,还有它在其中不断助长的负面情绪。
比起好消息,坏消息更容易会被认为是重要的。因此负面讯息在我们身上产生的效应,会是正面讯息的两倍强。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负向偏误(Negativity Bias)受到每日浏览数字媒体而产生的对重要性的划分,与真实评估截然不同,在数字媒体里所读到的风险,并非真实的风险,而这会导致错误的行为。消费数字媒体让你在脑袋里建构出错误的风险地图。不要依据数字媒体来下判断,只参考真实的风险。而事件的真实风险,你会在书本、统计以及研究较为透彻的长篇文章里发现。
今天我们的恐惧、不满、嫉妒、愤怒和自怨自艾,几乎都因使用数字媒体而生。只要看一下下面的评论,那迎面袭来的恨意,就足以令人心生畏惧。而且你要知道,系统演算程序已经自动滤掉其中最恶毒、最不堪的留言了。数字媒体与数字媒体评论引出人性中最恶质的一面,而你应该在自己和这座负面情绪的温床间,设一道隔离闸门。 所有明智的人生哲学都有一个根本道理:人生在世,有些事你影响得了,有些你则无能为力。而最愚蠢的事,是对你影响不了的事生气。 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在网上看到的事件,都在你所能影响的范围之外。这个世界的哪个地方以什么方式发生了什么事,你都无插手置喙的余地。把气力转移到你能影响的事物上,才是明智之举。
自欺欺人的数字媒体
「通过网络互动来表达关切」,还有比这更自欺欺人的说法吗?真正的关切意谓着行动。看着报导地震灾民如何从瓦砾堆中爬出来,然后沉溺在自己的同情心中,不仅无济于事,根本令人反感。如果你心里真的在意那些地震灾民、战争难民以及饥民的命运,你该奉献的是金钱。不是注意力,不是劳力,不是祈祷,而是金钱。 谈到注意力,在数字媒体上追踪地震灾民的命运,你的注意力其实并不是投注在灾民身上,而是聚集在该数字媒体平台的经营者上。那些地震灾民察觉不到你的关注,倒是数字媒体平台的经营者可能感受深刻,而且是从两方面:首先,透过把你的「注意力」转卖给广告客户,他们赚到了钱;其次,因为又多搜集了一些关于你的数据,包括你的用户行为、个人性格还有情绪弱点,他们在未来可以更加锁定你来进行广告轰炸。你用你的注意力帮到的是数字媒体,不是灾民,与此同时,你还损害了自己的权益。 这里有个点子可供你参考:如果你放弃使用数字媒体,每年你将赢回一整个月的时间。你可以把这段空闲时间的一部分转换成金钱(或许以加班或兼差的形式),然后捐出因此而赚来的收入。最好是捐给有公信力的组织。他们是专业人士,以应有的效率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