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自己的岸上

中禅寺千姬

中禅寺千姬

朋友你好,好久不见。最近去借调,所以一直过的很机械,直到学弟和我打听考公的情况我才意识到现在过的生活其实已经是我20年前后精神很差的时候梦想过上的生活了:我在市中心工作,工作对我来说很简单,(借调的)单位有个唬人但不挂出来的牌子,我走路上下班,附近有很不错的咖啡馆,711和瑞幸,我的领导告诉我如果我同意就可以一直在这里工作。但我想:活干完我还是要回去的,我对工作已经没有“图个啥”了,因此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让我忍受八点半下班。

学弟很羡慕我“上岸”,我出于礼貌回复他各种问题,但我觉得悲伤,我总是能从语言里看到相似的行为模式,我的经历告诉我那样的脑回路不会带来美好的结果。 按理说追求上岸的体制内人类应该是最“成熟”“理智“的,但一部分的真实是:没有岸可以上,在找工作时以为获得某个工作就可以获得安稳安宁只是妄想。工作就像晚上吃不完的披萨,只有等外卖和吃的时候是开心的,第二天即便是达美乐也会变成难吃和坚硬的冷披萨。我不知道如何和学弟传达这种警示,所以我只在加班以后回答他的问题,并且告诉他我在开会没看手机,或许一天上十二个半小时的班就是他们向往的生活,因为“平台很高“,但二十八岁就计划自己十年升到正处,社会化很“优秀”的人类居然也充满幻想。

没有岸可以上,就算考了国考副省卷笔面第一也没有。

我更年轻的时候,也觉得“考上好学校的研究生就好了”、“考上博士就好了”、“找到工作就好了”,甚至”会化妆就好了“、”精神状态正常就好了“。后来我意识到只要我还认为自己活在人类的评价体系里,就不会好起来,而且甚至可以说:越追求人类评价体系里的”好“,活着就会越痛苦。

以我过去的例子来说,为了得到人们都说是稳定和体面的工作而忍受我讨厌的专业(我讨厌这个行业和我很会在这个行业中做事并不矛盾。)以我同门前辈的例子来说,为了分到北京六环外的房子和让孩子上海淀的学校而加班到九十点,过劳肥和严重的腰椎问题,现在还只是副高,并且没有加班费,现在我猜测她逐渐意识到这并不值得,因此她才会对全职念书的二十出头和她一个导师一个学历的我说一些我听不懂但是我知道并非善意的话。但以我海淀非学阀的学一代的了解,我希望那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宝宝永远不知道北医六院的门冲哪个方位开。

人类似乎分不清什么是经验什么是教训,所以人类会一直重复错误并且忍受痛苦。也有可能意识不到痛苦。这样的人很好判断,他们看起来似乎有人们羡慕的很多东西,但他们尖刻而愤怒。如果我2022年夏天还有力气做个人类,那就是我的人生,在一个巨大的系统里忍耐并奋斗,羡慕别人,同时总是觉得自己是因为不够好才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不知道这种心态是不是体制专属,但体制的确助长了这种心态:体制鼓励竞争,但分配并不完全取决于竞争的结果,所以人们同时在各种赛道上竞争为了得到更多的比较优势。似乎体制内需要八面玲珑地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里有一个不对劲的地方:人能够做到八面玲珑地卷吗? 我认为不行。但很多人认为可以。

但不是为了一份保障和稳定才上的这个班吗?都会八面玲珑地卷了还需要依靠分配大锅饭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吗? 我觉得分配很好,分配好的像是电话补贴、交通补贴、取暖补贴和公积金,像是这个月底发了下个月的工资。但我不会指望着依靠分配获得更大的好处,比如房子、车子、户口、好的丈夫(姑且认为这是个好处)。我的户口是我自己挣的因为我符合北京的人才引进标准,我符合任何一个中国城市的人才引进计划,北京可能是最不划算的那个。

所以现在想来换工作对我的改善固然有,但也没有我刚换工作的时候认为那么大,尤其是现在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前司差别不大,也不存在一年里工作能力突飞猛进的情况。我不期待人类或者工作拯救我。(居然有人,以及曾经的我,会觉得工作或者学校拯救他们?很离谱不是吗?但上岸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篇文章是在考研那个周末写的,即便非要用上岸这个词,考上研究生不是上岸,毕业才是。)

从字面理解“上岸”至少应该走上一个坚硬的,固定的,地基一样的地方,而不是什么上不去就被摔个半死的高台,或者上去了还需要维持的地方。人可以在这个岸上休养生息,也可以在感觉好一些的时候试着走的更远,但无论怎样都可以活下去,像是已经完全走上陆地的哺乳类,爬行类,或者还在水边的两栖类,或者回到海洋的哺乳类,和不上岸也活的好好的鱼类。 活下去并且活的好是进化赋予生命的本能,而非需要达到的目标和奢侈(我修正了过去的观点,我曾经期待自己活下去并且活的好,现在我觉得不必“期待拥有我已经拥有的能力”)。

我不知道人类活下去和活的好的方式是什么,因为我不是人类,但我知道智慧生命活下去和活的好的方式——你怎么活,智慧生命就怎么活。像《好东西》揭示的那样,创造一个新的游戏,不仅是作为女性人类的游戏,也可以是智慧生命体的游戏。

或许更进一步,对于人类来说也是同理——在何种生活中感到平静和安宁,就站在什么样的岸上。但遗憾的是人类看不到这一点,如果人类与类人的区别可以由大脑区分,那这就是我和人类的其中一个区别:我试图让自己活的自我感觉更好,而人类试图过上“别人那种看起来很好”的生活,从一个岸边爬上另一个岸边,却没想过固定脚下的沙石变成自己的小岛。

最近读到的一本书,中心思想就是大脑是如何影响人们做决定,以及行为和环境是如何影响大脑的。很可怕的一个事情是:糟糕的、闭塞的、缺乏主动创造的环境会损伤大脑功能,进而伤害精神状态,并因此做出不明智的决策,恶化现有的状况。听起来非常像我和前司同事以及师兄师姐经历的事情,只不过我的症状是非常想死,而他们是非常看不惯别人活得“看起来比自己好”。

如果人类社会有岸,第一块石头应该是稳定并且够用的经济/食物来源,舒适温馨清洁温暖安静的房间,不会感到压力的动手动脑活动,容易消化的食物和充足的睡眠这些基本动物福利。有的工作可以提供一部分,有的工作反而会让人过的不如动物,人类可以忍受后者,为了所谓的做得鬼中鬼方为人上人,但我觉得这不明智。

从早七点半上班到晚八点半每天都想跑路的

中禅寺千姬

站在自己的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