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的6月18日,消息傳來,法國電影名伶安諾愛美(Anouk Aimée)離世了,享年92歲。《解放報》翌日頭條的悼念頗有心思。報紙全版是愛美一張姿態從容的黑白照,當時她應該已屆中年。報紙正中印着她的名字。名字之下,有這一行字句:CHABADABADIEU。
近年偶爾會讀到此句潮語:「有聲音」。CHABADABADIEU,廣東話大可譯成「沙巴打巴嘟」。戲迷唸出來準會會心微笑,因腦裏會立即浮現旋律。它是安諾愛美名片《男歡女愛》(A Man and a Woman)的同名主題音樂。1966年的出品,電影出名,配樂更膾炙人口。音樂由Francis Lai所作,再由Nicole Croislle及Pierre Barouh哼唱。Mi Mi Mi Mi Mi五個簡單音符,「沙巴打巴嘟」,「歌詞」沒難度,聲調帶幾分慵懶率性,連小孩子都能夠琅琅上口。
電影明星、演員最成功莫大於此吧?由一個簡單旋律牽連舉世觀眾的共同回憶,她的倩影如此叫人刻骨銘心。
那個男人與那個女人 都已離去
言猶在耳,同樣的6月中旬,兩年前《男歡女愛》的男主角尚路易杜寧南(Jean-Louis Trintignant)辭世(比愛美的忌日早一天),享壽91。我曾在本欄撰文悼念。「那個男人與那個女人」,而今都已離去了。
《男歡女愛》寫唏噓的中年愛戀。愛美與杜寧南分別演兩個未亡人,他們的另一半已離世,自己帶着子女,命運把這對寡婦與鰥夫牽連一起。影片的編導哥羅迪李勞治(Claude Lelouch)不屬於法國新浪潮一伙,但那個年頭誰不受先鋒的思潮影響?《男歡女愛》攝影與配樂極美;它出奇不意的跳接、黑白彩色的交替運用、回憶與當下的拼貼,今天回看依舊新奇。
最關鍵是,大家當時都芳華正茂。猶太裔導演李勞治比一對主角還年輕一些,《男歡女愛》面世時他未及30。影片在法、美的票房大賣,又贏得康城金棕櫚獎及兩座奧斯卡(編劇及外語片),李勞治一朝變為名導演。杜寧南很帥,兩年前重看時,覺得他戲裏的穿戴,有點像《春光乍泄》的張國榮。安諾愛美不用說了。偉大的愛情電影,總得要配個美艷出塵的女主角。愛美演《男歡》時,30多歲,眼神憂怨,演那名飽歷風霜的單親媽媽,簡直絕妙。
重要的事情要講3次,這幾天不斷回看她的戲;安諾愛美真的好美、好美、好美。
愛美甫出道已驚艷。沒辦法,她屬於百分百的典型大美人。濃眉大眼,鼻樑高挺,嘴唇細小又豐厚,露齒笑起來異常迷人,而且線聲溫柔。電影攝影機很挑剔的,愛美卻憑一副大好的天賦本錢,早就俘虜不知多少攝影師的心。不是因就她離世,也未必扚起心肝去找她第一部戲來欣賞:《海底的小屋》(The House Under the Sea),戰後1947年出品。愛美生於1932年,參演該片時才14、15歲。
影片拍礦工的故事,愛美的角色就叫Anouk,酒吧裏頭負責招呼的小姑娘。戲分不多,可她標誌的容貌已很耀眼,演技也不錯。原來「安諾愛美」是藝名,Aimée在法文中有「心愛」的意思,果然沒有改壞名。她的真名叫Nicole Françoise Florence Dreyfus,巴黎出生及成長,來自一個猶太家庭。二戰法國被納粹佔領時,她曾改名及被家人送離開巴黎。求學期間,她曾在本國及英國學戲劇及舞蹈。她一開始演電影,用的就是藝名。
安諾愛美的星途,總結一句可說為「大美人遇上歐洲電影的黃金年代」。二戰結束後不久,她出道時年紀輕輕,有機會與一些老牌影人合作,演出風格較傳統的電影。愛美頭幾齣戲,今天回看老實說都不俗的,如17歲時演的《維羅納的戀人》(The Lovers of Verona,1949),詩人編劇普維(《落葉》原作者)特別為她度身訂造的劇本,把《羅密歐與茱麗葉》搬到當代的意大利。愛美演個違抗父親命令,愛上玻璃廠工人小子的富家女。
1950年的《北非艷影》(Golden Salamander),顧名思議,與《北非諜影》相似,同樣是個發生在北非的諜戰片。愛美飾演一個純真漂亮的當地女孩,與Trevor Howard演的翩翩風度英國學者愛得火熱(兩人歲數相差20年),從海洋到高山,都見他們的激吻影蹤。
還有1955年的《不好的聯繫》(Bad Liaisons)。影片開始時,愛美演的女子因非法墮胎被警察盤問,由此慢慢倒敘她與男友的往事。本片的女性自主意識十分強,愛美藉此展露出硬朗、勇敢的形象。該片的編導為影評人Alexandre Astruc,他提出的「攝影機鋼筆論」(camera-pen),正正是那個年代法國新浪潮「作者論」一個重要的奠基學說。
演出能古能今 參與新舊電影世代
安諾愛美的形象能古能今,1958年她演出了著名導演奧福斯(Max Ophüls)籌備拍攝的《蒙帕那斯的戀人》(The Lovers of Montparnasse)。她演的角色叫珍妮,世紀初意大利名畫家莫迪利亞尼的嬌妻、靈感繆思。莫迪利亞尼窮苦一生,珍妮陪伴左右,最後更為他殉情。遺憾的是,《蒙帕那斯》真正開始前,奧福斯就病逝了,影片由他的好朋友積葵貝克(Jacques Becker)接手完成。愛美在片中的把長髮梳起來的形象爽朗標致,有時戴上畫家帽,又別有一番韻味。
當然,真正令安諾愛美的演藝事業更上層樓的是1960年代,她見證並參與戰後歐洲新舊交替的兩個電影世代。1960年前後,一連串的「新電影」運動,年輕、新穎的作者輩出,無論風格或題材,他們的作品都與過去的大異其趣。
安諾愛美漂亮出塵又當時得令,令她成為了不少新電影作者的寵兒。她拍過意大利大導演費里尼的兩齣代表作:1960年《露滴牡丹開》(La Dolce Vita)及1963年的《八部半》。前者她是個富有但虛空的少婦Maddalena。打扮時尚,頭髮燙得超好看。片首出場時,雖然為晚間的室內,為了要遮掩臉上家暴的傷痕,她全程戴上墨鏡,身影更為神秘。Maddalena與影片不可一世的記者主角Marcello(馬斯楚安尼)有一腿。不過,兩個人從此至終都是若即若離的。
3年後的《八部半》,馬斯楚安尼演導演主角,愛美則是他的元配Luisa。丈夫風流成性,Luisa早已沒好氣。來到《八部半》,愛美收起《露滴》的時尚與性感,架起黑框眼鏡、穿起密實的素色裙,演活了一個「黃面婆」角色。《八部半》有不少幻想段落,其中一次,馬斯楚安尼在牆壁粗糙的大宅盡享齊人之福,美女如雲,Luisa這名元配化作大屋的婢女。她最理解主人(丈夫)的脾性,乖乖侍候一旁、專責粗活。
男男女女苦樂參半的愛情事,大美人經常為我們凡夫俗子代言。1960年代的確是安諾愛美的黃金年代,1961年她還主演過積葵丹美(Jacques Demy)的第一齣長片《蘿拉》(Lola)。《蘿拉》在法國新浪潮的歷史中,好像有些被冷待了。事實上它與《四百擊》及《斷了氣》等同期,應該可被看成另一部開山之作。
無巧不成話,愛美演出過奧福斯晚年籌劃的《蒙帕那斯的戀人》。丹美的《蘿拉》,正好是向奧福斯致敬之作。連片名及角色,亦來自奧氏的遺作《馬戲團尤物》(Lola Montes)。《蘿拉》的歌舞篇幅很少,然而,丹美後來幾齣著名歌舞片的元素,此時根本已悉數具備。例如故事背景同樣是港口城市(本片為南特),淒美的戀情,以及輪迴似的生命循環。安諾愛美演的蘿拉,獨力帶着年幼的兒子,在歌廳表演歌舞。青梅竹馬的舊情人Roland意想不到的與她重逢,不過同時間,她又徘徊於另外兩個男人的情感與思念之間。
丹美後來把《蘿拉》的角色延續到其他作品去了,令幾部戲的男女感情糾葛,互為表裏、自成體系。《蘿拉》中Roland飲恨的離開傷心地,幾年之後,同一個演員(Marc Michel)演的同一角色,出現在丹美1964年的《秋水伊人》(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裏。南特那個時髦又典雅的商場(有機會真想去看看),象徵着幾年前Roland重遇蘿拉,他一直念念不忘。商場的影像,於《秋水》中曇花一現。而安諾愛美與丹美的第二度合作,是1969年的《模特兒商店》(Model Shop)。彩色攝影,全英語對白,故事搬到美國洛杉磯發生。
一個少年與金髮女友的關係膠着,他在街頭遇上神秘白衣女郎。他對白衣女郎迷戀不捨,終於跟蹤她來到模特兒商店——一個軟性色情的場所。白衣女郎,原來就是9年前《蘿拉》的女主角。此時的她,當年死心蹋地追隨的情郎已另覓新歡,她連兒子也不在身邊。安諾愛美近10年後再演同一角色,無可避免的添上了好些滄桑感。
常說,美人不許見白頭。安諾愛美恐怕顧不了這麼多,步入中年後她的表演依舊頻仍。她與另一國寶級的電影名伶嘉芙蓮丹露一樣,永不言休。她的電影一直演下去,觀眾瞥見歲月在她身上的痕迹。當然,觀眾看着看着,自己也日漸年華老大。
兩年前在此悼念杜寧南時也提到,愛美與杜寧南的經典《男歡女愛》後來延續下去。兩位明星加上編導李勞治,相隔20年後(1986年)再拍成續集《男歡女愛未了緣》(A Man and a Woman: 20 Years Later)。然後,更令人拜服的是幾年前(2019年),三個人都80多歲了,相隔首作53年後(!)再拍出第3集「大結局」《最美年華》(The Best Year of a Life)。
由是,1966年《男歡女愛》一對戀人:愛美演的Anne Gauthier,杜寧南演的Louis Duroc,由30來歲活到/演到80多。他們與角色一起活過去、老過來,讓影像記載了生命的盛衰。
安諾愛美,一定是李勞治拍片一輩子最愛的演員吧。「男歡女愛」三部曲之外,兩人其實還合作過4部片。但愛美不算擔演,那些戲大都只是客串。例如1976年一齣叫《第二個機會》(Second Chance),愛美就與嘉芙蓮丹露同台,演她坐牢時的獄中好姊妹。
除了上述的,幾十年來,愛美合作過的歐美大導演仍不勝枚舉。其中,如1961年《最後判決》(The Last Judgement)的狄西嘉、1962年《天火焚城錄》(Sodom and Gomorrah)的羅拔阿德烈治(沙治奧里昂尼也拍了部分)、1969年《疑妻記》(The Appointment)的薛尼盧密、1981年《荒謬人的悲劇》的貝托魯奇,以至晚年參與羅拔艾特曼的《雲裳風暴》(Prêt-à-Porter)、華妲的《一百零一夜》等。
2000年後愛美的演出大幅減少,即使偶然參與,好像大都屬玩票性質。唯獨一次例外:2003年,她踏入古稀之年,主演了《白樺草原》(The Birch-Tree Meadow),演一個奧斯威辛的倖存者,幾十年後回到集中營現場以不同的觸覺回溯往事。少小離家,過去觀眾對愛美的猶太背景所知不多,《白樺》她總算重拾身分。該片的編導Marceline Loridan-Ivens,著名紀錄片導演Joris Ivens的髮妻,本身正是奧斯威辛的倖存者。
「那份福氣如今由天使享有」
安諾愛美離世的消息傳來,網上很多人同聲一哀。其中,她的老拍檔、86歲的導演李勞治於社交網絡貼出的悼詞最動人:
「安諾,我的諾諾,今天早上離開我們了。她去與尚路易、皮埃爾、法蘭西他們會合。她是我旅途的伙伴、畢生的朋友。年輕拍電影時,當其他人對我說『不』時,她答應並給予我一切機會。感謝她,也只有她,我才有了光。她的身影與優雅,將永遠刻印在諾曼第的海灘上。她曾令舉世如癡如醉,如今輪到天使享有那份福氣了。」
是的,往生後若真有天國,CHABADABADIEU的旋律、愛美的倩影,肯定會傳頌到那裏。
原文網址:https://news.mingpao.com/pns/%e5%89%af%e5%88%8a/article/20240623/s00005/1719073292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