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全片,阿邦(左)與阿迪最標誌性的一個動作,敲對方額頭剝蛋殼。
看馬來西亞電影《富都青年》,會想起一些近年香港的本土電影,大家都在拍社會低下層人物的苦况。《富都青年》命名頗獨特,驟看不明說的是什麼。「富都」原來是位於吉隆坡市中心舊社區半山芭的另一名稱,有人氣市集、市場,然而活在其中卻相當烏煙瘴氣,裏頭甚至住有不少無證者,與「富都」字面意思剛好相反。
戲裏不止一次吧,畫面的前景乃歷史悠久的囂鬧市集,映襯着背景遠處新蓋的參天巨樓。馬來西亞固然有繁盛、現代化的一面;可《富都青年》一對潦倒主角,常常藏身於不見天日的空間裏頭。
故事開始前還引了一句詩人的意像:「有些人只依靠自己的影子生活……」資深馬來西亞電影人王禮霖,以前一直當監製,為他人作嫁衣裳,這回首次編導出自己的劇情長片,處處顯示他的謹慎與用心。《富都青年》的兄弟主角,陳澤耀演弟弟阿迪、吳慷仁演哥哥阿邦。他們的不見天日,一來源於窮困,二來也在於沒有身分證。所以活得左閃右避,阿迪好像好一點,他有報生紙(像我們的出世紙),阿邦連這個都沒有。
《富都》甫開局就漆黑,阿迪在一個荒廢的建築裏做人蛇勞工的交易。交易是「見光死」的,警察破門所有人立即雞飛狗走。有人還因此從高處墮斃,追捕的警察圍過來,看了看就散開了,可見無證者的命何等卑賤。王禮霖首作選擇以聲音開局,交易人蛇的漆黑空間,影像初時模糊糊的,但水滴聲倒很分明。另一主角阿邦的出場也先聞其聲。吳慷仁演的阿邦是個失聰者,不會講,推着車仔去街市開檔,不停按鈴鐺發出聲響,提途人小心。角色儘管虛構,此小節應該是來自對生活的觀察。
我們最初未知兩個人物的關係。他們各有各的,阿迪鋌而走險,阿邦勤勤懇懇。吳慷仁的確是個超厲害的演員,從前聽那些美國明星的方法演戲傳奇,今天大可以一一從他身上引證了。阿邦在街市是個雞販,出場時他斬起雞來,技藝的純熟、力度的把握深具說服力。阿邦忙碌完一天後回家煮飯,《富都》想呈現生活,於是我們看到阿邦煮食的過程,「烚雞蛋」這裏首次出現(雞販的身分給與每天吃雞蛋一個充分理由)。另一邊廂的阿迪,交易被警察搗破有驚無險後,找情人相好(本片被定為三級的唯一原因?),夜深才施施然回到家。
同睡一牀 兄弟?同志?
直到阿迪把桌上的冷飯菜汁吃完,爬到牀上一刻,觀眾才知他與阿邦住在一起。影片序幕的兩個角色各自敘事,至此才有交集。不過我們仍不知道他們是兄弟。阿邦與阿迪睡同一張牀,不說還以為是對同志戀人。這是為後面鋪墊的一個小伏筆。
《富都青年》除了阿邦與阿迪,還有兩個要角:林宣妤演的李佳恩,漂亮又好心的社工。李佳恩不斷為無證者奔走,她出場時正好在處理一宗無證兒童的自殺個案。不知怎的,個案交代不清楚,但佳恩的真心與傲慢的議員的對比倒很鮮明。另一是鄧金煌演的Money姐,戲裏繼兩兄弟之外另一個戲分重又討好的人物。鄧金煌的眉梢額角,演活了一個飽經風霜的女子。Money姐是跨性別者,阿邦、阿迪自幼無父母,Money姐作為鄰居把他們一手帶大。Money姐首次現身,有一場三人一起煮飯、吃飯的戲,看出這個另類家庭有多融洽和睦。
王禮霖的用意是善良的,《富都青年》的世界雖然很壓抑,但基本上沒有壞人。戲裏的困局甚至後段的悲劇,似乎都是大環境的諸多因素加上不幸而構成。試想像,像Money姐這種人物,她合法居留,兄弟無證,多年來大小事情都得依靠她幫忙。只要編劇把Money姐稍稍寫得貪婪、利用自己的有利位置多一點,戲的矛盾隨即往她那邊傾斜。
《富都》不但沒有,Money姐還慷慨到連錢財也願意跟兄弟分享。她的跨性別身分對戲劇亦有「功能」。阿邦、阿迪自小與Money一起生活,對跨性別、易服什麼的都不覺稀奇了。戲的中段有幕Money姐的生日派對,來的盡是Money姐的好姊妹。那場戲,阿迪先瞥見一對南亞男子共舞,再忽發奇想,拉着姍姍來遲的哥哥照辦煮碗。派對的音樂,此時響起了鄧麗君的《千言萬語》(由雲鎂鑫翻唱)。不期然想起許鞍華多年前的同名影片。鄧麗君的名曲,拜託那齣戲才叫人重新意會歌詞有多細膩:「不知道為了什麼,憂愁它圍繞着我。我每天都在祈禱,快趕走愛的寂寞……」
兄弟共舞 鏡藏隱喻
一首苦澀的愛情名曲,點綴着一對兄弟跳舞。《富都》此時演了四十五分鐘(全片長約兩小時),兄弟各有各的情感煩惱:阿邦心儀的女孩緬甸妹、阿迪(從事性工作?)的女友都要離開。阿迪一直仰慕哥哥,他見哥哥悶悶不樂,自己更添憂愁(Money姐嘲笑他「妒忌」)。兄弟共舞一場戲的最後一個鏡頭,透過一面鏡子兄弟的身影,鏡子左下方,有個在焦點之外的小物件,不為意一晃便過去:王家衛《春光乍洩》的瀑布燈。王禮霖隱晦地利用此小物件,帶出《富都》的潛台詞。
《富都青年》一對兄弟共舞,彷彿喻作《春光》那對遠征南美的同志情人。阿邦、阿迪這對兄弟的關係原來別有內情的,片末將有分曉。換言之,全片下來,它不止提出身分問題,也在提出感情如何定義、「愛」(親情、愛情)該怎樣劃分?甚而,真的可分?!有血源、沒血源,一對「兄弟」自可產生出不同的想像。華語片中,少有像《富都》那樣探討兩個男人關係的曖昧性。看畢全片,會明白前面說兄弟同牀那個小伏筆、Money姐一眾自信drag queens社交圈子的原委。
即使不對兄弟的關係多作遐想,王禮霖最起碼的用意,是寫出阿邦、阿迪的成長環境,雖則昏不見日、烏煙瘴氣,他們所處那個低下層社區,對LGBT的擁抱包容,比起馬來西亞其他所謂繁榮富裕的國度,肯定來得開明許多。這方面,說白了是王禮霖編寫人物時的良好願景,可能有些浪漫化,但未傷大雅。
王禮霖首次自編自導,採取較穩打穩陣的策略。《富都青年》劇本結構工整,前面半小時介紹人物與關係,帶出各人處境的暗湧。半小時後矛盾漸次加劇(警察突擊搜查、阿迪碰上南亞人被襲),但全片真正的戲劇衝突,非要去到一個小時後(中點)才發生:社工陳佳恩登門造訪,本來有好消息相告,沒想到竟釀成不幸意外。對於此構段,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樣有微言。理由是,佳恩這角色太無辜了。不久前她找當醫生的兄長幫忙(黑工有病只能幫襯黑市醫生?),兄長責怪她的工作太危險,竟然一語成讖。
但沒法子,王禮霖選擇如此鋪排。沒有敘事中點那宗意外,《富都》後面一小時的戲劇也就沒法推進。首一小時過後,阿邦、阿迪的日常被迫打斷了。影片前一個小時很侷促、黝黑,諷刺地,來到他們要逃避罪責,漫無目的般坐公車到野外。當最沒有出路、未知去向時,藍天白雲、綠草如茵,反倒成為全片景觀最開揚、一望空闊的段落。
王禮霖的劇本也放進了不少呼應。有些設計突顯造物弄人,例如阿邦街市的工友,片首熱情請阿邦吃咖喱。阿邦邀他找天帶香料上門去煮,誰料工友來的如此不着時。阿邦與緬甸妹去市集,閒逛之際買了件寶藍色襯衣,帶回家送給弟弟作見工面試。那件襯衣成為兄弟之間的紐帶,一直貫串到結尾。當然更明顯寫出兩人關係的,是他們自小吃雞蛋的愛好,他們是一對有豐富蛋白質的男孩。剝蛋殼時,先把烚熟的雞蛋往對方的額頭一敲。Money姐與兄弟吃飯時曾好奇的問:這樣敲不痛的麼?總覺得初段三人吃飯一場,對白有不少即興成分。
談《富都青年》,着眼點很難離開吳慷仁賣力的演出吧?他實在太搶眼了。角色寫來就很完美,善良、勤力,明明多種不幸集於一身,失聰、貧窮、無證、寄人籬下,性格卻如斯正面積極。吳慷仁的造型(減磅、曬黑)令他判若兩人,再加上他對角色用心的揣摩,特別是感情充沛的手語演出,一度令人信以為他是百分百的聾啞人。《富都》是個關於罪與罰、救贖的故事,社工佳恩遇害,最初源於阿迪錯手,但看畢全片的觀眾知道,阿邦當中有未可告人的秘密。
不過另一方面,《富都》無疑也是弟弟阿迪覺醒的歷程,是他的救贖故事。阿邦前面就一直覺得弟弟不爭氣、不勤力工作,叮囑他要做好人。而阿迪又一直好生事端,平時游手好閒,對某些人更有莫名的惱恨。《富都》敘事的核心,就要觀眾見證社工遇害事件之後,當哥哥如何手足情深,阿迪整個人在過程中慢慢的蛻變。
吳慷仁四分鐘的手語長鏡頭,連本片宣傳也懂得用作招徠。
手語長鏡 典範演出
阿邦雖然為人陽光、正氣,卻也有情緒困擾的時候。尤其後段他離開弟弟到警局投案,被囚禁後在獄中絕食抗議。《富都》連宣傳都懂得拿來用的段落:帶着手銬、穿上囚衣的吳慷仁,以手語控訴世界荒誕與不公平。戲裏,那是一個足足四分鐘的長鏡頭,吳慷仁的手語非常有力、情感充沛;他的眼神從憤怒、淚如泉湧到稍稍平靜。一氣呵成的澎湃演出,堪稱是一次銀幕演技的教材示範。
阿邦情緒激動也有原因的,當局似乎有鑑於他絕食自殘,找來僧侶向他勸導。只可惜僧侶游說得太水皮、流於說教味,反而給阿邦一個宣泄的機會,造就出那個示範級的演出。阿邦面對絕境的執念後來如何開解?並非來自宗教力量,而是來自懲治機關裏頭一個有良知的獄吏。若把《富都》看作是一個三幕劇結構,獄吏一翻懇切的勸話後,阿邦有所感悟,正正是第三幕的開始,此時影片進入把問題梳理的最後半小時。阿邦入獄後曾命令阿迪不要再來(另一小節的前後呼應,他兩度把助聽耳器的耳筒拿下),到他願意再見阿迪時,整個人的狀態完全不一樣了。
一部主角以手語溝通的戲,最後連助聽器都用不着。若沒記錯,那是兄弟唯一一次全靠手語的坦誠對話。
《富都青年》最好看就是幾個演員的演出,王禮霖寫出有血有肉的邊緣人物,首次執導也令演員有高水平的發揮。雖然劇情的瑕疵難免,比如前文說社工的不幸遭遇,角色嫌太功能化,純粹為了成就一對兄弟似的。另外阿迪對家人的仇恨到底從何而來?他不是從小開始已與「哥哥」相依為命麼?但比起大部分香港本土電影的處女作,王禮霖始終不是初出茅廬,人生經驗也相對較豐。《富都》拍出來,已經毫不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