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我們》——我們最不捨的,其實是從前自己

星期日明報 2023年8月27日

青梅竹馬小情人,廿四年後再次面對面,恍如隔世。

很少有電影,能像《從前的我們》(Past Lives),頭兩分多鐘已如斯引人入勝。那兩分多鐘,不是動作片的爆炸或什麼,只是戲裏三個中年角色(兩男一女)端坐酒吧的吧台聊天,慢慢zoom過去的普通長鏡頭。

引人入勝,在於它採取了第三者的視角。吧台三人離鏡頭較遠,他們講什麼不曉得。我們反而聽到他們對面的另一對男女,興高采烈的對三人評頭品足。那對男女由始至終看不到,他們的對話屬於畫外音。他們瞎猜路人故事這個遊戲,很多人愛玩,做創作的更要常玩:漫無目的坐到一邊看路人,憑眼前所見蛛絲馬迹,猜測他們什麼關係、關係處於何種狀態。憑觀察加上想像力,為陌生人接駁出前文後理。

Subscribe now

靠畫外音八卦 想像三人關係

可是,男女給難倒了,吧台三人的關係一下子無法釐清。怎麼說呢?這三個人,其中一對男女為亞裔面孔,另一男子是一臉鬍鬚的洋人。洋人與亞裔女子坐得較近,驟看應該是一對。但亞裔女子卻與亞裔男子談得更投契,含情脈脈的對望、微笑,洋人倒被冷落一旁。亞裔男子是女子的哥哥?洋人是他們的導遊?畫外音的男女胡亂猜度着。他們的對話內容,還給出有趣的資訊:眼前兩男一女並坐聊天,原來已經去到凌晨四時。

Zoom鏡慢慢拉近,最後不多不少落在亞裔女子身上。冷不防,當快要剪到下一個畫面前,她的視線往鏡頭這邊瞄過來。沒有惡意,只不過好像要暗示,她知道我們(評頭品足男女)的存在。我們看她,她也看我們。

吧台三人的關係耐人尋味,因為現實比想像複雜。《從前的我們》只有三個中年人物角色,全片風格貫徹始終的溫和,已成就一部感人、難忘的好戲。亞裔女子叫Nora(Greta Lee飾演),韓國出生,十多歲跟隨父母移民,從多倫多輾轉再獨自定居紐約,以創作為生;寫劇本、綵排是她的日常。亞裔男子叫海星(Teo Yoo飾演),應該不姓羅,韓國土生土長,專業好像是電機工程。海星與Nora,二十四年前、兩人十多歲時,曾是對青梅竹馬小情人。

洋人叫Arthur(John Magaro飾演),猶太人,他也是作家。畫外音的男女沒猜錯,他與亞裔女子Nora是一對,他們幾年前結婚了,住在紐約市。當下我們見到三人在一起,起源於海星第一次來紐約探望Nora,同時拜會她的丈夫Arthur。海星英語不靈光,Nora要不是充當翻譯,就唯有她跟海星兩人嘩喇喇的講韓語,剩下Arthur一旁納悶。於是,形成了三人蒲吧,看上去卻名副其實一個「嬲」字的畫面。

《從前的我們》固然不是昔日小情人聚舊那般簡單。影片分三段時空敘事,寫出Nora與海星的來龍去脈。前述酒吧的兩分多鐘序幕後,一下子跳回二十四年前的首爾。Nora當時叫娜英,她與海星是高小(?)的同班同學。典型的puppy love,感情要好、甚而私定終身,但未必明白「戀愛」到底怎樣一回事。娜英與海星出雙入對,但同時也暗裏競爭成績。娜英與海星來自不同的家庭,她的父母很chill的,從事都是藝術創作。夫妻雖然育有兩女兒,私下仍愛煲煙喝酒、聽西洋藍調音樂。他們襯娜英與妹妹還年幼的時候,一家人移居到加拿大。娜英要離開海星了,走得頗匆忙,有點像不辭而別的。

《從前》的第二段時空,是回到十二年前的倒敘。娜英長大了,二十出頭大好年華。她此時換上新的身分─Nora,離開多倫多的父母,隻身去紐約生活、打拼,相當獨來獨往(全片再沒提及其妹妹)。海星呢,他服兵役去了。一隊軍人浩浩蕩蕩野外操練,小休時他不知怎的若有所思。影片至此,才放了不過十多分鐘。《從前》的編導名Celine Song,加拿大籍韓裔導演(本片為她的真人真事?),《從前》是她首部劇情長片。有需要時候,Song可以把節奏推進得十分明快。

電影首個畫面。凌晨酒吧見到這兩男一女,你會如何揣測他們的關係?

移民身分複雜 改變下代命運

Celine Song/Nora的《從前》故事,是不是要拜社交網絡之賜?本片稱得上是繼《網上情緣》、《觸不到的她》等後,另一部慶祝社交網絡為我們人生添色彩的影片。Nora離開韓國十二年,全靠facebook與海星重遇。相認後,兩人經常透過Skype視訊聊天。香港已移民、準備移民的父母值得看看《從前》,移居將改變下一代的身分與命運。不過影片又說,「身分」這東西是複雜的,盡管Nora已經百分百投入紐約生活了,英語流利,發開口夢竟然還是母語。而且當海星在網上出現後,她年幼時對祖國的美好回憶,又統統跑回來了。

肯定誰都試過吧,在社交網絡上輸入失散舊同學、朋友以至前度的名字搜尋。Facebook或互聯網發明以前,我們充其量只能向身邊人打聽。Facebook出現後,失聯朋友專頁上的生活點滴、照片簿什麼,竟然可以瞬間呈現我們眼前。闊別多年,彼此都成長、老了,老朋友面孔熟悉之餘又陌生,幸好多少仍能夠辨別。社交網絡重遇舊同學,沒完沒了的重談舊事。我們表面上記掛舊人舊物舊地,骨子裏最捨不得的,是從前的自己,以及當年身處那個青春單純、了無牽掛的時代。

互聯網令人關係「若即若離」

《從前的我們》第二段時空、回到十二年前的倒敘,也不長,約半小時左右。Nora與海星的Skype聊天,本來好端端的,突然無疾而終。偏偏這個時候,她選擇短暫離開繁盛的紐約市,去到像世外桃源一樣的藝術家村。在那裏,無意中結識了Arthur。

影片的第三段時空,佔的篇幅最長,共約一小時。敘事回到當下,轉眼十二年過去了,Nora與海星已三十多歲、人到中年了。第三段甫開始,Nora與Arthur從加拿大回美國過境,透過與關員對答,觀眾知道他們已婚幾年,剛剛飛到多倫多探望岳父母。另一邊廂,海星正準備他有生以來的首次紐約之行。

十二年來,海星與Nora保持怎樣一段網絡來往的關係,沒有說明清楚。對白有提到,Nora結婚前曾回首爾,發過電郵給海星想約見面,惟沒有收到回覆。

十二年前,兩個前度小情人的Skype對談明明好好的,為何會無疾而終?Celine Song的劇本寫來,也沒百分百交代始末。Nora有次問起海星,什麼時候才來紐約見她,海星回答支支吾吾。從影片的描寫來看,Nora是個十分進取的女子。全片共三段時空,她不同年齡分別渴望自己拿到不同的藝術獎(諾貝爾、普立茲及東尼)。所以,她說要專注當下生活,注意力不能被分散。那說不定只是託詞,她與海星重遇,一直只能維持網上「神交」,沒法進一步開展,想必才是她對這段關係意興闌珊的主因。諷刺地,她撇脫跟海星網上話別後,未來夫婿Arthur很快就現身了。

說白了很功利、現實,但關係無論多甜密,背裏的確也有投資與回報的計算啊。完全無私無盡的付出,或許只存在於夢幻的愛情小說世界。《從前的我們》是齣入世的愛情片,不高叫什麼「一對璧人天造地設」之類的口號。我們的力量渺小,人與人結識、交往,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被動。影片嘗試以「因緣」兩字去總結。「姻緣」屬男女的,「因緣」則泛指任何關係。

《從前》原名「前生」,past lives,「生」為眾數。為何她跟他而沒有跟他在一起?純粹「情投意合」四字可解釋?大都市每天無數人擦肩而過,何以只有寥寥可數的闖進我們的生命,其他的全是陌路人?聽過有個很浪漫佛家說法:「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說法背後的含意,有緣成為愛侶、結成夫妻幾生修到,本來是多大的福氣。《從前》的版本與這個大同小異,對白說要經過八千世(!),有八千層的因緣才遇上彼此。

因此,《從前》全片的焦點,在Nora與海星廿四年後的重遇。天啊,那段戲多麼好看:青梅竹馬小情人追回逝去的時光,一見如故、不用warm up,七嘴八舌的講個不停。十二年前只隔着網絡聊天,他們成長後,「肉身」從來沒有如此接近過。別誤會,兩個人相敬如賓。但一如電影海報已披露,即使同乘地鐵,四目交投,共緊握車廂內一道扶手。手掌與手掌的零點零一公分距離,已夠當事人意馬心猿了。

作為舊情人重聚的地點,紐約市理想不過。河畔散步、累了坐下聊天;沒有叫囂及不識趣的遊客。地方景色怡人,magic hour色調和煦,坐渡輪看兩岸及自由神像風景,視野一望空闊。海星曾到上海工作的,似乎也會講普通話。但回憶段落中,他流連的大陸夜市、坐在麵店的畫面,霓虹光管俗不可耐,僅僅曇花一現。麵店旁邊,與他相視而笑的大陸(?)女子,正是他提到的冷靜期女友麼?我們不知情。始終,去中國、學普通話,說到底都是為了經濟與市場。海星的靈魂,一早就寄托於Nora身處的紐約市。

然後,《從前》把我們帶回片首序幕的酒吧。話說,海星的紐約假期將要完結,第二天一大清早,他就要坐飛機回國了。Nora找來夫婿三個人一起吃晚飯、蒲吧,海星與Arthur第一次碰面。他們似乎不是一早打算的,但在酒吧聊着聊着,三個人就索性不睡了。海星那晚本來有何打算的?準備在機場借宿一宵?他的酒店房已退,這夜他拉着行李現身。

Arthur是個別緻的角色。名分上他才是正統,但《從前》看下來,觀眾都更期待Nora與海星走在一起。Arthur的對白也自嘲了,換上別的故事,他準是個可惡、從中作梗的衰丈夫。John Magaro的外型還有點輸蝕,他不及演海星的Teo Yoo高大、雄糾糾。海星來到紐約時,頭髮梳得貼服,健碩的身型,穿起西褲特別「現袋」(海星此角倒不像有健身習慣)。慶幸,丈夫Arthur的描寫毫不俗套。Celine Song的劇本,此處不知有沒她本人寫照。夫婿脾性溫潤,是個明白事理的好好先生。

《從前》最末最末示範出,一齣戲劇本寫得好、鋪排得宜,結局的調度與場景,無論何等簡單平凡,已足以迸發出挖心掏肺的戲劇效果。前面說,Celine Song可以很利落,但到需要慢條斯理時,她也極度準繩。在此不必多贅,看過《從前》的觀眾,一定忘不了片末那兩個橫移的長鏡頭;以及被微風吹拂着,Nora與海星的街角身影。

《從前》頗有「台灣味」

《從前的我們》不知怎的,邊看邊想起一些經典華語片,尤其新台灣電影的名片。不知Celine Song學藝時有沒受過啟發?例如,Nora與海星在布魯克林橋下散步聊天,鏡頭離他們遠遠的、個子好小,他們的對話卻很清晰,滿像楊德昌《一一》的處理。碰巧《一一》中,吳念真也與舊情人恍如隔世的重遇。另,《從前》的三段時空,不禁想起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英文名Three Times。Nora與海星對過去念念不忘,充滿鄉愁,那也是他們的「最好的時光」。至於影片提及的因緣,問為何誰跟誰是一對,則教我想起張艾嘉的《心動》。

Subscribe now

當然,那大都只是我穿鑿附會。網上找到Celine Song列舉自己最喜歡的經典,有《錫鼓》、《亂世兒女》、《此情可問天》等,驟看未必直接與她的首作有淵源。

無論如何,感謝她編導出《從前的我們》這齣年度佳作,劇本、導演、攝影、配樂與演出俱佳。她寫來、拍來也許是要自我治療,提出關於「身分」及「關係」,一直纏繞自己的兩道難題:生命若有take two,給自己重頭再選擇一次,結果仍會相同麼?戲完成後,它順道成為觀眾看過去的一面療癒鏡子。看的時候不住暗忖,縱使於心有愧,我們腦裏浮現的那個Nora或海星,今天還活得好麼?

Loading...
highlight
Collect this post to permanently own it.
家明雜感 logo
Subscribe to 家明雜感 and never miss a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