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之下》百般滋味

星期日明報 2023年11月12日

多少年了,香港電影沒有如此認真拍過記者的故事?

回說有些恍如隔世,三年前八月在此發表過拙文《電影中的頭條新聞》。事源《蘋果日報》報社某天被警方查封。第二天報社如期運作,晚上編輯過程還特意於網上直播,當時收看人數極多。連夜的新聞工作直播,最吸引網民的,大概是印刷機正式啟動、報紙如常付印的時刻了。

由此我聯想到好多電影中類似的場面。明明已到數碼年代,但印刷機開動、報紙出爐的「圖騰」仍常見。今天,記者寫好報道,滑鼠彈指間本來已覆蓋全世界,偏偏銀幕上的採訪故事,「印刷」有無法被取代的象徵作用。數之不盡以調查報道為題的電影,結尾以print the story作結。報紙面世,代表「新聞自由」贏回漂亮一仗;涉及該頭條事件的政府機關、名人富人或權貴,大難臨頭。換言之,權力將受制衡、正義得到昭彰。

拙文列舉出好些外國片經典。我列舉的戲多為舊戲,最新一齣是2019年日本片《新聞記者》,華語劇情片交了白卷。電影反映我們對社會的期望與想像,華語片不大愛拍「扳倒權貴」的新聞故事,港片似乎也乏善可陳。我們對上一齣以新聞為題的電影是什麼?2016年港劇《導火新聞線》的電影版?可它的結局,還是回到港產類型片常見的套路。

Subscribe now

資料蒐集重塑真實 相當認真

然後,有了今天年輕導演簡君晉拍成的《白日之下》。

比較起來,《白日之下》與之前香港的新聞題材電影(《神行太保》、《A1頭條》)不同,它開宗明義「改編自真實事件」(2015年劍橋護老院脫光老人家衣服集體冲身)。影片藉記者主角凌曉琪(余香凝)的視點,勾勒出兩個不同的世界:一是幽暗、狹小、環境惡劣的老人/殘疾院舍,稱為「彩橋之家」;另一是「A1新聞社」報館,光猛、開闊的辦公室。凌曉琪隸屬於報館的「偵查小組」,專門負責調查報道。無論院舍或報社,《白日》皆拍得頗具實感。不難看出,從簡君晉、唐翠萍及李卓風的劇本到場景的佈置,劇組的資料蒐集、重塑真實來得相當認真。

這兩三年來香港紅線、關卡處處,壹傳媒停運,時至今日才去寫本地媒體的「調查報道」,《白日》是不是有點明日黃花、白頭宮女話當年了?好在它未算離地,戲裏的「偵查小組」人手不多;報社大老闆要削減開支,小組徘徊在被取締的邊緣。凌曉琪為人務實、撇脫,不空叫口號、空談理想。她不斷詰問(口頭禪「所以呢?」),埋首做實事。她的主管Eric(朱栢謙)相當犬儒,開口埋口總一副老油條口脗。不過曉琪有兩個不錯的幫手,梁仲恆演的亮,以及初出茅廬的小記者Jess(許月湘)。

那個叫「彩橋之家」的地方,食住、衛生的條件極端差劣,任由老弱傷殘自生自滅似的。他們不時被職員呼呼喝喝,活得毫不體面。在香港生活久了,見證過大大小小的老人院舍,沒有彩橋般可怕,但亦好不了多少。院舍廣招院友,並非出於愛心或社會責任,純粹當成一盤生意。在商言商,本也無可厚非。《白日》不止一次有對白感嘆過,人老了就是「包袱」。像香港這種勢利、講求效率的都會,欠缺生產力的人只會被邊緣化。彩橋之家一眾老弱傷殘,他們又絕非大富大貴,注定是被社會遺棄、被當作異類的一群。

《白日之下》成功把觀眾的注意力帶進那個被遺忘的國度了。故事橋段借鑒2015年真實發生過的一宗院舍醜聞,它的出發點是什麼?找出事件的元兇?

事件該歸咎前線那些臉目猙獰的姑娘?影片中以寶珮如演的芳姐為代表。對的,芳姐好「扭曲」,但說不定她的扭曲,是長期做厭惡工作的壓力形成。姑娘照料院友的起居,每天沒完沒了。院友對他們,只能簡化成一張漫長的工作清單,吃喝拉撒睡清潔統統順利完事就萬幸了,還哪有付出「愛心」的閒暇?那麼,事件要怪罪彩橋之家唯利是圖的董事(梁天尺)麼?董事的嘴臉難看,可他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事件的矛盾到底在哪裏?個別無良的人或機構,還是導致這些問題,背後更根本的人口政策或社會制度?

「A1新聞社」主管Eric有次提醒凌曉琪:「要拆就拆個制度。」曉琪特意去訪問議員(高翰民),議員也直認不諱,政府對院舍的不負責任行為,採取隻眼開隻眼閉的態度。《白日》到頭來,有沒有能力控訴政府的政策或責任?《白日》的電視畫面,有個曇花一現的署長角色。醜聞揭發後,媒體追訪,她匆匆躲開就過場了。A1新聞社的報道,有可能改變政策?坦白說,我不知道是因為問題牽連太巨大,本片格局無法企及;還是身處今天香港,為免動輒被冠上「煽動仇恨」,影視作品已經再沒有評彈、影射官府的空間了。縱使創作人沒有忌諱,投資的老闆、公司恐怕也不敢胡來

林保怡演的章院長,是個叫人看不透的角色。

影片結構猶如連續劇兩個單元

也許《白日之下》希望帶出現實莫衷一是的複雜面吧。Eric另一次對曉琪曉以大義:「你改變不了這個世界的。善不會有善報,惡不會有惡報。」故事的記者,大部分時候充滿無力感;工作難得有成果,亦不能一步登天。有人會批評你好管閒事,而且,世上的PK仍然多的是!

第一次看《白日之下》最意想不到之處,是前文說的以調查報道為題的電影,不都是以報紙印行作為戲劇的高潮麼?但《白日》關於那宗院舍醜聞的報條新聞,在放映一個小時左右就出版了。看下去才明白,影片的結構猶如連續劇的兩個單元,一百分鐘截然分成兩部分:頭一小時關於院舍的不人道,頭條故仔出街並非大團圓結局。後面的四十分鐘,焦點落到彩橋之家的院長章劍華(林保怡)身上。他涉嫌多次性侵院內智力有問題的女孩。

章院長也殘疾,他有隻眼是失明的,林保怡很用心去演一個活在自己世界、叫人看不透的中年人。似乎他的行為,也跟在刻薄的社會成長、受盡冷言冷語有關係。前述的「人與制度」矛盾,同樣可以套用到影片的下半部去。院長性侵院友,到底純粹是個別不幸事故、把壞人除去就好?還是背後牽涉更多複雜的因果?

《白日之下》取材真實不錯,角色不會太神通廣大。但我更期望編導能進一步考據實况,現在的調查報道過程,細節較為欠奉。偵查小組三個前線記者,稍稍用心去明查暗訪、對受訪者動之以情,不久即水落石出。而當中最關鍵的一場戲,院舍的長者被脫光衣服,在露天地方等候冲身。慢鏡頭加上配樂,拍攝的效果十分震撼。細心想想,凌曉琪與同事亮,之前一晚特意留在院舍與一眾院友過冬節。溫馨窩心的一晚後,第二天他們拍攝到的影像,是曉琪早有計劃,還是偶然的驚天大發現?故事好像沒有交代。

一如真實事件,若老人家赤身露體的畫面已夠新聞價值。《白日》裏面,那也算是曉琪說服主管讓報道出街的關鍵因素。同樣的冲身處境相信陸續出現,只要能捕捉到就行,那其實不用什麼明查暗訪的偵查報道了。

《白日之下》最好看的,還是我們跟着余香凝演的曉琪,一步步見證她的心路歷程。初看,以為這是香港版的《驚嚇走廊》或《飛越瘋人院》,再看原來不是。全片下來,我們看着曉琪,如何從一個的冷漠、世故的人,拾回情感與自信,確立做人及當記者的核心價值。余香凝無疑是今天香港電影最具可塑性的香港電影演員,大好外形條件,卻不受限制,演硬朗、男仔頭的角色綽綽有餘。曉琪的父親早歿,她與母親(鮑起靜)感情不好。故事開始時,曉琪的爺爺似乎離世不久,據稱自殺身亡。母女言語間,曉琪抱怨母親當初把爺爺送進老人院。

然後她為了採訪,深入彩橋之家的世界,最初純為私利。她謊稱自己是失智院友通伯(姜大衛)的孫女。姜大衛演電影好像久違了?絕少見他的戲分如此吃重。昔日的邵氏巨星寶刀未老,「再鋒利的刀,仍未見生鏽那一日」。他生鬼的演出,與余香凝演活了爺孫的一對。結尾在豪雨襯托下,兩人的對手戲煞是感人。當然,觀眾看到最後才知,通伯的健康另有內情,現實會不會有這樣的人呢?很難說。

導演下工夫 群戲作品整體水平不錯

《白日之下》可見簡君晉作為年輕導演,編導出一部下過工夫、整體水平不錯的群戲作品,給一眾演演員發揮潛能。老戲骨像姜大衛、胡楓(他演水哥,通伯同房)不用多說。余香凝毫無疑問能夠扛起一齣電影了,電影海報也以她的大頭作招徠。有趣的是鮑起靜,她這次竟然不演溫柔敦厚的慈母。

其他像梁雍婷(演智力有問題的院友小鈴)、周漢寧(演院友明仔)都叫人眼前一亮。此外還有飾演余香凝同事的梁仲恆、許月湘;近年港片經常客串的朱栢謙與朱栢康(演檢控官)兄弟,演出堪比勝新太郎的林保怡等。後段,兩個可憐的母親,彭杏英與吳浣儀的演出也吸引。龔慈恩是院舍事件的吹哨人;寶珮如的角色很猙獰,最後一場竟又叫人意想不到。

影片技藝講究,流星的攝影、朱芸編的配樂皆出色。配樂不濫、格調拿揑得好。片首與片尾,鏡頭極目我們的都會,背景以一首低迴的We Will Meet Again呼應。一曲多義,請留意歌詞。無論從戲內、戲外哪個方向詮釋,回想角色的堅持與選擇、當下的香港、離散的港人,俱叫人百般滋味在心頭。

Subscribe now

影片兩個世界,殘疾院舍的場景搭建得極見心思。

Loading...
highlight
Collect this post to permanently own it.
家明雜感 logo
Subscribe to 家明雜感 and never miss a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