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 兩個米高傳奇

星期日明報 2023年9月3日

十號風球風大雨大,戲院去不成了,趁機會追回一些串流平台的遺珠。看了兩齣以巨星為題的紀錄長片,拍得真好。碰巧,兩個主人翁都叫米高,他們同屬於那個令人思念的1980年代。

Subscribe now

第一齣是拍荷李活影星米高霍士的。他的事迹太戲劇性了,1980年代憑《回到未來》電影系列竄紅,事業如日方中時卻發現患上柏金遜病,大部人早就略有所聞吧。早陣子出來的簇新紀錄片《我仍是我:米高霍士》(Still: A Michael J. Fox Movie),讓他對着鏡頭,親口向我們細訴往事。

導演叫Davis Guggenheim,十分資深的電影人,紀錄片前作包括《絕望真相》等。他拍的《我仍是我:米高霍士》,根據霍士自傳改編。既然大家都知道米高霍士是誰了,《我仍是我》就選擇從最多人好奇的懸念開始:他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患病?是1990年在佛羅里達,霍士下榻某酒店。他那年頭未到30歲,喜愛夜蒲,晚上喝到爛醉回房。第二天宿醉醒來,左手手掌離奇顫動、不聽使喚。他帶點自嘲的旁白,刻意令人想起他的《回到未來》:「那是未來傳遞給我的信息。」

片名Still 語帶雙關

原片名別緻,中文無法譯出神韻。Still一字多意,「我仍是我」的「仍是」其一,另外也指「靜止」。米高霍士1990年代被診斷患上柏金遜症,至今30年。30年來,作為柏金遜病人,身體肌肉不由自主;「靜止」對他來說,是件愈來愈困難、後來甚至遙不可及的事。《我仍是我》剪輯霍士某次當大衛萊特曼節目的嘉賓,當時他已公開自己患病的秘密。他笑說孩子可愛、童言無忌。子女有次問他:「爸爸你可不可以不要郁身郁勢?」霍士無奈,笑笑回應:「好的,我盡量吧。」

《我仍是我》,Davis Guggenheim就從「靜止」打開訪問的話匣子。原來米高霍士從小已坐不定,跳跳紮紮、東奔西跑。孩提、年幼即如此,到青春期還連翻闖禍。霍士學業成績差勁,矮,不是運動材料;中學時卻發現自己有演戲的興趣。他向家人提出輟學的要求,一心想向演藝發展。務實的父親意外地竟然答允,還長途跋涉開車把兒子從加拿大老家載到美國的荷李活去。父親離世多年了(正正是霍士發現自己有病的1990年),霍士在《我仍是我》不止一次憶起亡父。只是有點好奇,片中母親沒有獲得同等分量。

我對米高霍士有特別感情,不止因為《回到未來》。《我仍是我》前段描述,霍士初到荷李活焦頭爛額,直至1982年,他二十出頭,接拍了後來膾炙人口的處境電視劇《一家親》(Family Ties),生命從此改寫。《一家親》是我小學至初中的至愛美劇,當時明珠台有播,每周例必追看。美國中產家庭的生活、青春期主角的各種處境太令人嚮往了。一家四口美滿核心家庭,恩愛的中年夫妻,與一對趣怪、漂亮的子女。米高霍士演的哥哥固然生鬼,但我那時候更被演他胞妹的Justine Bateman深深迷住。

《一家親》發掘出米高霍士的喜劇節奏,從此奠定諧星的地位。《我仍是我》中,他對「搞笑」有一套獨特看法:「我找到一種跟你溝通的方法,你完全沒法回應,除了發出笑聲。」美國電視台的處境劇真有設現場觀眾的,妙語連殊對白引發的現場爆笑聲如假包換。霍士稱享受那個觀眾臨場的反應,看《我仍是我》始知,他患病漸漸退出影壇後,有好幾年曾回到他熟悉的電視台世界拍劇。

有《一家親》才有《回到未來》。1985年霍士順利接拍《回到未來》(其實是執二攤,原主角Eric Stolz中途被飛),先徵得《一家親》監製的認可。接拍後需兩邊走,有段時間過着非人生活:上午往電視台拍劇,傍晚被載去拍《回到》。凌晨回家,睡兩三小時,清早再有專人帶他回電視台。分身乏術、筋疲力歇,他有時連身處哪個片場、演哪個角色也搞混。他說:「這樣的垃圾演出怎可能好?」萬萬沒想到,《回到未來》出來賺個盤滿砵滿,他的演出有口皆碑。

患有柏金遜的霍士在 《我仍是我:米高霍士》對着觀眾回憶往事。

《我仍是我》作為人物紀錄片,它的材料豐富、組合有意思。一方面是Guggenheim與米高霍士在聊,地點應該是霍士的家,背景有照片及獎項等。不知Guggenheim有沒用到特別的訪問器材(像紀錄片導演Errol Morris發明的Interrotron),只見米高霍士對着攝影機說話、不用與訪問者有視線交流,言笑、情感也非常自然。Guggenheim會有突如其來的提問,如「跟你談了這麼長時間不聽你說痛?」霍士立即回說:「我的確很痛,而且痛楚很密集。」

《我仍是我》另方面有重拍的部分,雖不算多,但片段拍得好看,亦有助敘事。例如上面說片首1990年佛羅里達的酒店房內,又或具體呈現霍士如何從《一家親》被帶到《回到未來》的片場、被穿上主角Marty戲服等等。不過紀錄片最可愛的部分,是把米高霍士主演的影視作品當成檔案片段,分門別類、東拚西湊的敘述他的真實人生。因此,本片稱為A Michael J. Fox Movie準確無誤。本片沒有流水帳記述他演出的片單,但名作的形象相信都已一覽無遺了。換了是analogue年代,《我仍是我》恐怕難以想像?繁瑣細碎的原材料沒有極好的檔案管理、電腦編整,如何成事?

《我仍是我》還有另一影像素材:拍米高霍士的日常生活、運動,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他慶幸,在自己最意興風發、不可一世時,Tracy Pollan走進自己的生命、挫了挫他的銳氣。兩人因合演《一家親》而結緣,旋即結成夫妻。看着紀錄片滿感慨的,生命無常,米高霍士勝在夠樂天知命。他今天62歲了,與Pollan育有4名子女,個個長大成人。霍士口中,他的父親仁慈有愛,今天他自己也與子女打成一片。而且,他還動用自己的影響力,多年來著書、演說、成立基金,希望世人關注柏金遜症。

Wham! 着墨成員友誼

另一齣很值得細賞的紀錄片是Wham! 顧名思義,拍1980年代紅極一時的英國流行樂隊Wham!。

Wham! 兩個成員,佐治米高(George Michael)及安德魯維治里(Andrew Ridgeley)。論名氣,前者比後者大很多。無法子,Wham! 的時候米高作為主音,份外性感耀眼。Wham! 解散後,米高一直繼續以個人身分寫歌、唱歌,唱片仍非常暢銷。米高最後的故事也街知巷聞了,Wham! 寫過《最後聖誕》這首不朽聖誕歌;2016年,佐治米高赫然在聖誕日離世,享年才50多歲。一齣以Wham! 為題的紀錄片,可以包括很多八卦;本片着墨的,卻是一對伙伴的友誼。

米高與維治里原來12歲就相識。臭味相投,一起玩音樂、作歌毛遂自薦。那個年代怎麼搞的?兩個沒經什麼苦難,只是在倫敦北部長大的中學生。十來歲已經如此早慧,竟寫出經典名曲,包括Careless Whisper。他們同生於1963年,比米高霍士少兩歲。Careless Whisper於1984年問世。換言之,那首百聽不厭、相當世故的作品寫成之日,他們還未到20!當然,影片有提到,那年頭樂與怒音樂的薰陶,對他們具有啟蒙作用。

所以我們會看到,在紀錄片中,米高與維治里活脫脫是個大小孩,上電視節目、在鏡頭跟前愛打打鬧鬧。Wham! 跟《我仍是我》一樣,透過主角的聲音講述故事,不依賴旁人的訪問。與《我仍是我》不同的是,Wham! 全片敘事的年期較短,只圍繞1980年代樂隊聲名大躁、解散的幾年間(1981至1985);它用編年方式,以記事簿把事件、名曲的緣由道來。影片導演叫Chris Smith,去年拍過《鋼鐵奇俠》羅拔唐尼與父親的另一紀錄片Sr.,成績同樣出眾。

Wham! 何以瘋魔全球萬千樂迷?歌曲好只是主因之一。其次是切合了MV年代的需要,他們每首名曲,都有製作精美的MV。最重要的(這也跟MV影像有關係),是兩個男孩健康又性感的形象。紀錄片提到,他們另一經典金曲Wake Me Up Before You Go Go的造型,正是他們當年現場演出常見的服飾。短褲,露出膝蓋與健美長腿,褲襠離台下歌迷超近。當他們力歇聲嘶演唱、手舞足蹈時,女歌迷怎不如癡如醉?

Wham! 以剪貼簿方式,細數佐治米高(左)與安德魯維里治(右)的友誼。

Wham! 的性吸引力,透過MV、硬照風靡全世界。1980年代舶來的歐西流行文化,若米高霍士奠定什麼叫鄰家男孩,佐治米高則是百分百的英俊型男:一頭燙得完美的金髮、挺拔的眉毛,銳利眼神加上一臉于思,高大健碩加上一身濃密體毛。舉世無論男男女女的粉絲,看着皆着迷:女孩見到尖叫;乳臭未乾的莽撞傻小子如我見着則心想:啊,男人原來可以這樣美……

乳臭未乾小子未明白的是,世事總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佐治米高雄糾糾的完美直男形象,多少是構建出來的。他的雙性戀者/同性戀者身分,是很多年後世人才知道的秘密。《我仍是我》與Wham! 另一點異曲同工的,為巨星帶來名利的公式、形象,倒頭來把他們牢牢綑縛。米高霍士患上柏金遜病,為了工作與形象,好幾年間他唯有靠藥物控制度日。佐治米高幾乎一出道已認定自己的性取向。但由於要不斷唱情歌、拍MV,他只好抓着自己被女性吸引的一小部分放大。他不知道這種折衷,對自己的影響其實很大。

Wham! 作為紀錄片極有文獻價值,不少片段未見過,包括名曲Last Christmas、Careless Whisper 一些幕後片段。無巧不成話,1985年是米高霍士及佐治米高的人生高峰期,前者憑《回到未來》改寫命運;後者的Wham! 樂隊,年中到了中國演唱,年底再回倫敦參與盛大的Live Aid慈善音樂會,與他們的偶像Elton John同台演出。Wham! 紀錄片把兩個演出的片段及花絮都剪輯了。中國之行回說起來有點難以置信,充滿性吸引力的英國搖滾樂隊,在改革開放不久的北京演出?!當年同行的,還有英國左翼導演林賽安德遜(Lindsay Anderson)。

Wham! 紀錄片以米高及維治里拆伙為終。網上還有另一齣叫《真實的佐治米高》紀錄長片,由Wham! 前經理人Simon Napier-Bell拍攝。論水平不及Chris Smith這個,但作為延續佐治米高故事的參考,歌迷也可一看。

兩齣巨星紀錄片皆拍得出色,有滿滿的愛。出色的名人傳記,總讓人瞥見傳奇背後,他們凡夫俗子的一面。不為拉他們下神壇,而是讓世人看到,彼此的生命原來如此相近。

Subscribe now

按:3齣紀錄片的串流平台分別是:《我仍是我:米高霍士》在Apple TV+;Wham! 在Netflix;《真實的佐治米高》在Amazon Prime。

Loading...
highlight
Collect this post to permanently own it.
家明雜感 logo
Subscribe to 家明雜感 and never miss a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