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究竟要唔要講sorry?——悼賴恩奧尼路

星期日明報 2023年12月17日

《亂世兒女》(1975)

「不論好壞、美醜與貧富,現已平等歸土。」史丹利寇比力克1975年的名片《亂世兒女》(Barry Lyndon),拍十八世紀英國上流社會的金玉其外,尾聲有這句話。《亂世》的男主角賴恩奧尼路(Ryan O'Neal)一星期前離世,享壽八十二歲。戲如人生,那句電影的案語,大概也可套用到奧尼路身上。

Subscribe now

一直有種說法,《亂世兒女》震古鑠今,但賴恩奧尼路的演出是一大缺憾。有人奇怪寇比力克何以找一個美國小白臉去演愛爾蘭裔主角。嘗試為大師說項的人,提出以下幾點:一來奧尼路有票房保證,他自《愛情故事》(1970年)後成為最當時得令的小生。《亂世》是投資不菲的大作,必須有大明星坐鎮。二來奧尼路生就一張孩子臉,《亂世》敘述主角巴利由年輕到中年,當時三十來歲的奧尼路勝任有餘。還有一個說法,寇比力克的幼女Vivian當時正值青春期,她很迷奧尼路。

網上一篇2016年由John Patterson寫的文章(Barry Lyndon: why it's time to reassess Kubrick's "coffee-table" movie),說奧尼路那張蒼白、不成熟的臉,更暗示主角巴利的人生經驗,絲毫沒有在他的臉上留痕。他一路走來,完全沒有學懂。我的另一愚見,寇比力克找奧尼路,暗裏也借用明星的俊臉、他的情深款款,對明星形象、愛情片類型來一次有趣的顛覆。情况與寇比力克很多年後,找來金童玉女夫婦演出《大開眼戒》解拆夫妻關係與明星形象一樣,兩者異曲同工。

《愛情故事》強調的「海枯石爛」(歌仔有唱:The sweet love story that is older than the sea),老掉牙、十分糖衣。如果《亂世兒女》也是個「愛情故事」,它來得人性、赤裸、複雜矛盾得多。

海枯石爛的糖衣才會賣個滿堂紅

可惜現實的教訓是,海枯石爛的糖衣才會賣個滿堂紅。《愛情故事》根據同名暢銷書改編,派拉蒙出品,成本兩百多萬美元,舉世票房達一億七千多萬美元,是美國有史以來盈利最巨大電影之一。男女主角賴恩奧尼路及雅麗麥陶(Ali MacGraw)憑此一登龍門。它的故事簡單,哈佛一對俊男美女Oliver與Jenny,開始時是歡喜冤家,漸漸演變成愛侶。七十年代年輕人我行我素,把父母之命、宗教戒律拋諸腦後,寧願做對甘苦與共的夫妻。只嘆造物弄人,女主角結婚不久後竟患上不治之症。

回看《愛情故事》還不錯的,麥陶演的爽朗女孩很討喜,與奧尼路的木訥形成可愛的一對。Francis Lai創作的主題音樂燴炙人口,配在片首、片末白雪遍地尤其孤獨淒酸。五十多年前的《愛情故事》,傳頌至今的還有句經典台詞:「愛就意味着永遠不必說對不起」(Love means never having to say you're sorry)。沒錯這句話聽上去很酷,但除此以外,背後到底有什麼邏輯?

慶幸荷李活從來懂得自嘲。賴恩奧尼路在《愛情故事》兩年後,即1972年拍了名導演彼得波丹諾維奇的《瘋狂飛車大鬧唐人街》(What's Up, Doc?),與巴巴拉史翠珊合演。影片稍後再談,惟結尾兩個主角在飛機上,史翠珊情深款款向悄郎君道出「愛就意味着永遠不必說對不起」,然後鬼馬的狂眨眼睛。奧尼路的角色聽罷,想了想,冷冷的回應:「這是我聽過最愚蠢的話。」全片就此打住。每次看都樂透!

《愛情故事》八年後(1978年)甚至有齣續集,名為Oliver's Story。Oliver痛定思痛,終於迎來新戀情,然而他對Jenny的思念始終揮之不去。《愛情故事續集》今天的唯一看點,是它曾來香港拍外景。荷李活大明星賴恩奧尼路,當年涉足過港九的避風塘、海鮮舫、半島酒店、淺水灣、中環海旁、徙置區及製衣廠等地點。他的角色懂得用筷子吃飯(對白說是念哈佛時同窗教的);他見證當年香港的生產力、體恤勞動階層的困苦。後面講他與事業型女友掟煲,香港馳名遐邇的海景,為戀人提供了一幅別致的佈景板。

所以電影明星不論多呼風喚雨,最後還得看導演與作品。這方面,賴恩奧尼路算是生對了年代。他1941年生於洛杉磯演藝世家,父親是作家及編劇、母親為演員。奧尼路讀書不多,年輕時打過拳(後來有演拳擊電影)、做過特技人。他對演戲產生興趣,上世紀六十年代電視竄紅後再戰影壇。由於已具名氣,他甫演電影即當主角。1970年的《愛情故事》,是他主演的第三齣戲。

單憑七十年代幾部作品足垂青史

賴恩奧尼路的星途不算長青,他的高峰期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正也是美國電影的黃金年代。「新荷李活」作者大放異彩、名作多不勝數。除了寇比力克,奧尼路與波丹諾維奇合作更多。波氏與奧尼路同代,那年頭同樣三十開外。他們拍的戲共三齣:1972年的《瘋狂飛車大鬧唐人街》、1973年的《大老千與小鬼頭》(Paper Moon)及1976年的《大滾友與小老千》(Nickelodeon)(當年的戲名真離譜)。三齣戲皆由著名攝影師László Kovács掌鏡。平心而論,全部好戲,頭兩齣尤其是傑作。奧尼路單憑七十年代主演的幾部作品,其實已足以名垂青史了。

波丹諾維奇先是看中奧尼路的木獨,《瘋狂飛車》叫他演個古肅的音樂學家,偕吱吱喳喳未婚妻往洛杉磯會見研究基金的有錢佬。旅程中,他們的行李篋與同機的另外三個搞混,由此捲入政府機密文件揭露及大賊偷竊富婆珠寶的陰謀。再加上巴巴拉史翠珊演的神秘女子,懸念、錯摸的調度,前半在酒店房間穿穿插插、後半段在洛城街頭的動作、追車什麼的,簡直蔚為奇觀。去年年初波丹諾維奇離世時,我明明已重溫過它。今次再看,卻仍覺新穎、眉飛色舞。

《大老千與小鬼頭》是另類父女片。全片黑白拍攝,背景為經濟大蕭條時代。一個江湖浪子,被迫與疑似親生女兒的小女孩驅車上路的故事。奧尼路這次充滿神經質的,演出有些突破。演小女孩角色的不是別人,正是奧尼路的長女Tatum O'Neal,影片公映時她年約十歲。奧尼路那個騙棍的焦頭爛額,與早慧、眉精眼企的小女孩相映成趣。Tatum年紀輕輕,竟然在奧斯卡拿下最佳女配角的獎項,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得獎者。反觀她父親出盡飲奶之力去演,可憐的卻連個提名都沒有。

荷李活的華麗繁榮從來是表象,權力、財富及慾望的大染缸,背後的腐朽、醜陋與悲涼肯定不足為外人道。《大老千與小鬼頭》不負責任的父親、年紀輕輕就被冷落的小孩,不多不少反映了賴恩與女兒Tatum的真實一面。奧尼路家庭的八卦事,留待文末再說。

波丹諾維奇第三齣與奧尼路合拍的《大滾友與小老千》,一樣是重現舊時代的黑白片,寫1910年代美國先鋒電影人如何開啟時代。波丹諾維奇不愧為戲迷與學者,《大滾友》大量仿效默片時期的諧趣(slapstick)鬧劇,頭頭是道又推陳出新。對白妙語連珠、群戲異常生動,人物可愛,奧尼路演的主角本為律師,半途出家當上編劇與導演,與志同道合的騎呢隊友土法煉鋼拍片。創作是一輩子的事。戲裏,奧尼路的角色見證格雷菲夫(D.W.Griffith)《一個國家的誕生》的藝術高度;會不會正是現實中,波丹諾維奇深感自己與摯友奧遜威爾斯的距離?

《大滾友》的成績與口碑不及《瘋狂飛車》及《大老千》,波丹諾維奇拍攝期間處處受掣肘,令他有些意興闌珊。現在回看影片一點不差的,或許它當年的命,就像今天的《巴比倫:星聲追夢荷里活》?不惜工本,卻對應不到老闆或觀眾的預期。但假以時日,說不定將會找到更多知音人。

賴恩奧尼路的七十年代名作,還有1971年西部片《義氣雄風》(Wild Rovers),編導是老牌的愛華士(Blake Edwards)。威廉荷頓演遲暮牛仔,渴望頤養天年,於是與奧尼路演的小子一起鋌而走險。戲大半是他們在路上惜惜相識的旅程,中段一老一少共同馴服野馬的慢動作壯觀。其次,還有1977年的《英雄塚》(A Bridge Too Far),史詩式二戰片,大導演李察艾登保祿執導。全片星光熠熠,奧尼路演美國空降兵指揮官,與辛康納利、狄保加及羅拔列福等同台。

賴恩奧尼路的帥氣小子形象、聲線溫柔,有優勢有限制。他的確專演內歛、被動的人物;較少演譯陽剛、主動的角色。1979年的《神拳小子女強人》(The Main Event),他再與巴巴拉史翠珊結片緣。雖然他在戲裏演拳手,並且他本人快到四十歲了,卻仍被「小子」(kid)、「小子」的叫來叫去。小子在聰明機靈、口若懸河的史翠珊旁邊,更顯得呆頭呆腦。奧尼路的形象也一直被喜劇縛定,除非遇上波丹諾維奇這種作者,不然只注定演出一部部過目即忘的商業片。到漸入中年,「小子」色衰愛弛,他的位置更形尷尬。

1989年有齣《再世俏郎君》(Chanes Are),中女茜貝兒雪花(Cybill Shepherd)的老公被車撞死。羅拔唐尼演死鬼老公附體的白淨小生(《鐵甲奇俠》乃廿年後的事),大條道理發揮他的「伊底帕斯」情結,與雪花展開母子戀。長江後浪推前浪,賴恩奧尼路此時快半百了,坦白說老得不特別酷。他站在當時廿多歲的唐尼身邊,只能當個叔父。奧尼路的角色一直暗戀雪花,發展下去只好與白淨小生一起爭女。有趣的是,奧尼路七十年代拍過波丹諾維奇三齣片,雪花同期一度是波氏的繆斯、戀人。十多年後人到中年,奧尼路與雪花才迎來是次合作機會。

奧尼路最陽剛的電影角色,要數他1978年拍和路達希爾(Walter Hill)的《膽大生毛》(The Driver)了。顧名思議他是一名司機,專為劫匪開快車逃離罪案現場。出場總是一色一樣的smart casual,寡言乾脆、技藝超卓、極高的個人紀律、有需要時絕不留情,活得有如個僧侶般簡樸純粹。人物與劇情處處見阿倫狄龍《獨行殺手》的影子,後開米高曼大都市警匪片、《寶貝神車手》等先河。它的飛車場面,不比影史上刻刻有名的《密探霹靂火》、《渾身是胆》遜色。

遺憾《膽大生毛》後再沒擲地有聲演出

遺憾《膽大生毛》後,賴恩奧尼路再沒有如此擲地有聲的演出了。八十年代他演不少喜劇,後面更多當串星。反觀九十年代到二千年後,他回到初出道時的電視圈,好像更有發揮機會。他最後一齣電影也僅是客串,而且只曇花一現。七十年代「新荷李活」導演泰倫斯馬力克,2015年的《聖杯騎士》(Knight of Cups),奧尼路演荷李活派對的一個座上客,一點都不顯眼。

不過說到「喜愛夜蒲」,大概也貼近賴恩奧尼路的本性吧。銀幕之下,他的感情與家庭軼事,網上、書本有不少記載。奧尼路與首任妻子Joanna Moore誕下大女兒Tatum(1963年)時,他才廿二歲。年少氣盛、如日方中,對家庭怎可能死心塌地?幾年後他與妻子分離,前妻疏於照顧子女,一對子女(Tatum及其胞弟)的撫養權輾轉落到他身上,因此才有1973年父女合演《大老千與小鬼頭》。2004年,Tatum滿四十歲時出版回憶錄A Paper Life,記述年幼時與母親及父親生活的坎坷往事。其中,父親不停換女伴、出入荷李活派對、冷落照顧他們;並且長年吸食大麻到可卡因等不同藥物,導致家庭嚴重失衡。

即使與奧尼路一起最長時間的女伴,《神探俏嬌娃》的花拉科茜,他們的戀情也有不少起起落落、發生家暴時候,Tatum一一看在眼裏。《大老千》九歲的Tatum為何如此世故早慧?不值得我等凡夫俗子艷羨,後面說不定有不少成長的殘酷逼成。Tatum長大後,當過一段時間演員,她也染過毒癮、同樣有不堪回首的過去。八十年代中,她與另一個「壞孩子」、網球明星麥根萊結合,育有三名子女。他們的婚姻關係,維持十多年後結束。

大明星一輩子逃不掉鎂光燈與觀眾的焦點,父女情仇像連續劇一樣,在世人跟前上演近二十年。2011年,甚至演化成由奧花雲費(Oprah Winfrey)促成的電視紀錄片系列Ryan and Tatum: The O'Neals。不知去到那時候,「愛還要不要說對不起」?我們作為觀眾的,吃花生太容易。父女之間的懊悔、愁怨、和好……人前人後、循循環環、真真假假,只怕連當事人都難以分清了。

「不論好壞、美醜與貧富,現已平等歸土。」願賴恩奧尼路安息。

Loading...
highlight
Collect this post to permanently own it.
家明雜感 logo
Subscribe to 家明雜感 and never miss a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