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photo
喂喂好朋友抱報

公開發聲是為了阻止不對的事繼續發生

雞蛋與高牆——站在雞蛋這邊,我毫不猶豫

這篇文章透過醫師與心理師的爭議發言,討論權威和流量如何對患者造成傷害。我分享了自己在這些不當言論中如何透過公開發聲表達立場。這些聲音不是為了改變對方的想法,而是為了讓真相被看見,提醒自己和路人:權威的聲音再大也不一定是對的。


雞蛋糕當然站雞蛋這邊啊!XD

我好喜歡自己想到「雞蛋與高牆」這個經典比喻,雞蛋糕站在雞蛋這邊真的是理所當然的吧!XD

歡迎訂閱和贊助

使用信箱註冊會以電子報形式收到文章更新

贊助支持我繼續創作,整理憂鬱症、心理健康、精神醫學的科普聲音與文字內容

透過連結購買 Ledger 冷錢包,你我都可以得到最高 20U 等值的比特幣

https://shop.ledger.com/pages/referral-program?referral_code=NNS6VK4T6YRFP

讀者贊助專案

法幣與信用卡支付請使用下方專屬連結

受限於台灣金流管制法規,無法開啟個人Stripe收款,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https://open.firstory.me/join/wwhowbuhow/tier/01925f48-ec8c-449e-74f2-b5ee9380e637


1⃣ 高流量發言讓人喘不過氣

有些話一旦說出口,造成的傷害像潑出的水,再也收不回。

在新北幼兒園餵藥事件中,一位胸腔外科醫師直接將巴比妥鹽類藥物說成是禁藥,完全不解釋管制藥品和毒品的差別。而這些區別應該是每個醫事人員的基本常識,卻被他刻意忽略不提。更別提那些跟著風向評論的留言者、網紅和創作者,他們的話語不僅沒有澄清事實,反而推波助瀾,加劇了精神疾病用藥的污名化。

我記得當時,在醫師的粉專留言區,一片支持他的聲音。我試圖留言糾正,但每一則反駁都顯得無力。隨著事件熱度慢慢退去,最終的調查結果也沒人再關心,更別說有人會為當時已經造成的傷害負責或公開澄清。


2⃣ 說要幫忙,卻成為壓爛雞蛋的高牆

專業人士一旦走出專長領域,就只是普通人,但他們的話語卻會被無限放大。這些「專家」們的錯誤言論,在媒體和網紅的助推下迅速蔓延,讓真正需要幫助的患者承受沉重壓力。

某心理師的言行尤其讓我無法釋懷。他以早療為專長,對外呼籲要重視神經少數孩子的困境,卻又自以為幽默,用標籤化和刻板印象公開開玩笑。我選擇公開發文標記這位心理師和與他長年合作的出版社,即使我的聲量流量很小,但我相信做錯就是做錯。尤其是他刻意使用已經過時的名詞,還不斷以「國內診斷標準尚未更新」作為開脫的理由。

醫學名詞的更新是有意義的,這代表看待與理解症狀和疾病的方式已經隨著時代改變。可是當專業人員選擇停留在舊有的語言和觀念中,實際上就是在扭曲這些進步,讓那些本應受到保護和理解的對象,承受更多的誤解和傷害。


3⃣ 我就愛記仇,因為錯誤不能被遺忘

我常在社群自嘲:「我就心胸狹窄,我就愛記仇🤡。」對於這些權威造成的傷害,我真的記在心裡。我知道,如果我選擇沉默,這些錯誤就會被當成正確,輕易被遺忘。所以,我直接在對方的版面留言、回應護航言論、發文標記對方,因為這些事不該就這麼輕易消失。即使無法改變什麼,也至少要留下記錄——錯誤發生過,就不該被抹去。


4⃣ 每一次發聲,都是為了去污名化

阿黴曾經跟我說:「有些話,只有單純身為個案的你能說。」這句話讓我意識到,我的 podcast、文章和社群發言都是非常有力量的,同時我也必須謹慎善用這股力量。我一直很清楚,自己說話不是為了改變那些掌握權威和高流量的人,而是為了向偶然經過的路人表明:流量再大也不代表他們是對的。

這幾年來,我不斷反覆摸索,慢慢累積起自己在心理健康、精神醫學等領域的知識體系。有了這些基礎,我知道自己有所本,知道自己沒有錯,也問心無愧地站在自己認為對的地方。每一次公開發聲,對我來說,都是推動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一部分。不是為了表達不滿,而是為了拆解那些錯誤言論背後的偏見與刻板印象。


5⃣ 沉默是權威最愛的武器

在社群上,最常見的手法就是無視異見,讓爭議隨著時間慢慢沉澱。心理師的爭議發言得到護航,ADHD當事人的留言被無視,而我的發聲也遭遇同樣的對待。明明我花了時間和力氣整理發文、標記對方和出版社,但最後就像石沉大海一樣,沒有人理會。

這種無視比直接攻擊更具破壞力——它讓你感覺自己不存在,所有努力都是徒勞。但即使如此,我仍選擇發聲。因為我明白,公開表態本身就是一種抵抗。我不是為了得到對方的回應或認可,而是為了向世界留下記錄——讓那些偶然看到的人知道,有些事情真的不對。


6⃣ 勇敢站在雞蛋這一邊,沒有錯

當我選擇站在雞蛋的一邊時,我從不猶豫。公開發聲不是為了改變權威的心意,而是為了告訴那些偶然經過的路人:這裡還有另一種事實。權威與流量不代表真理,唯有透過獨立思考,我們才能看見真正的真相。


延伸閱讀

附註與素材說明

  • 附圖 1:醫師的爭議發言與留言

  • 附圖 2:心理師的相關言論,揭示刻板印象的問題

  • 附圖 3:社群留言的忽視策略與公開討論的難題

Loading...
highlight
Collect this post to permanently own it.
喂喂你還好不好 logo
Subscribe to 喂喂你還好不好 and never miss a post.